天圣十年,姬长卿新收了一位明叫李春祯的学生。
李春祯,成都府人,名医李药侍之子。
之所以会收李春祯为学生,完全是因为一次意外,一次姬长卿在成都府视察酒楼产业时,偶遇李药侍在酒楼用餐。
李药侍正在与友人交谈,似乎在谈论着李药侍用药的时候,发现一块带字的龙骨。
龙骨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治疗神志异常、咳嗽气喘、泻痢、女子疾病,小儿惊痫发热等。
中药中的龙骨,被认为是古代哺乳动物之鹿类、象类、三趾马、犀类等等的骨骼化石。
早在魏晋之前,就有龙骨入药的记载,姬长卿听到他们谈及龙骨,心中不免好奇,便凑了上去。
姬长卿上前躬身行礼:“在下梓州姬长卿,表字丹文,方才听闻几位提起龙骨文字一事,心中不免好奇,不知可否容在下一观?”
李药侍、刘伥起身回礼:“某李药侍,表字辛夷,这位是某的好友刘伥,表字伯栗,这厢有礼了~”
李药侍、刘伥、姬长卿三人相互见过礼后,各自入座,等相互介绍,攀谈了几句。
李药侍这才将放置刘伥面前的龙骨,递到姬长卿的面前。
姬长卿双手郑重的接过龙骨,细细打量,这一块兽的肩胛骨,由于年代久远,上面有许多痕迹、裂纹。
姬长卿邹着眉头,频频点头。
李药侍见状,连忙和刘伥交换了眼神:“丹文,可是了解其中缘由?”
姬长卿笑道:“不瞒辛夷、伯栗兄,我曾经也见过这龙骨,不过我见过的那块与这块不同。”
“哦——丹文可愿与我等详细说说。”
“这龙骨上的文字乃是先秦,上古时期至商周时代的占卜卦辞,我并不善此文,但先祖父对此文颇有研究,此文名曰:‘甲骨文’常刻于龟甲、兽骨之上。”
“甲骨文?”
“这倒是很贴合~”
“祖父将华夏的文字起源划分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
“敢问丹文,这金文……”
“金文即刻在金属、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我华夏书法乃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妙啊!妙啊!丹文大才!”
“丹文既认得此字,可知道这龙骨上刻的文字是何意?”
姬长卿端详着兽骨,摇了摇头道:“我认得些许,其余的恐怕实在为难我了。”
“不过从商人好鬼,逢事便占卜的特点,大致能推测一二。”
随后姬长卿为二人对甲骨上的文字,做了简单的释义,大致为“王十五年,狩X,获X,命巫卜,天XX……”
其意是:王在十五年,狩猎于某地,获得了某种猎物,于是命巫师占卜,上天启示王如何?此后便是占卜的卦辞、注释。
刘伥本就是一位收藏器物的爱好者,尤其是在姬长卿解释甲骨文,更对这块甲骨爱不释手。
也是从那时起,李药侍时常带来一些甲骨让姬长卿看,刘伥不会夺人所爱,只是拓下帖子,回家翻阅典籍,慢慢研究。
李药侍是成都府有名的名医,难免会在话题中提及医药等专业知识,姬长卿虽不懂中医,但大致也能听懂一点,时常还能给李药侍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引得李药侍耳目一新。
如此一来二去,李药侍遂让自己的二子跟随姬长卿学习学问,奉姬长卿为师。
医学一直被古代当作“仁政”来看待。宋代是华夏医学发展承上启下的一个时代,活字印刷术助推了医药书籍的大量刊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健康卫生常识作为显现仁政爱民的国民教育被官方推广,还设立了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福利机构,为贫困群体免费治病。
宋代道教被奉为国教,自古医道不分家,宋朝皇帝推崇编写本草和药方,宋太祖时编有《开宝本草》,宋仁宗时又编写了《嘉佑本草》。除了国家出面组织编写的药物典籍之外,宋朝政府还成立专门的医书编辑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在北宋时期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校修医书活动,完成了对华夏宋以前几乎所有医学典籍的校勘整理工作。
宋仁宗时期编写的《庆历善救方》,就是因为地方上巫医盛行,人们得病不吃药,宋朝政府特地编撰的,篇幅小、内容精,让地方官加以推广,展现了宋代政府打击巫医、推广医学的决心。
早在北宋天圣五年时,宋仁宗命翰林医官王惟一督造针灸铜人,成功铸成两尊针灸铜人,即为宋天圣铜人。
宋天圣铜人第一次为针灸带来了腧穴定位的统一标准,推动针灸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朱纯嘏所着的《痘疹定论》中记载:北宋真宗年间,当时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他老年时又得了一子名为王素,为防王素再遭天花,于是召集天下名医商议防治方法。峨眉山上的一位名医通过将毒性减弱的人痘痘苗通过鼻腔粘膜为王素接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关人痘接种的记载。
人痘接种术发展到明朝成为了主流的防治天花的方法,而北宋的名医为消灭天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纯嘏所着的《痘疹定论》中记载:北宋真宗年间,当时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他老年时又得了一子名为王素,为防王素再遭天花,于是召集天下名医商议防治方法。峨眉山上的一位名医通过将毒性减弱的人痘痘苗通过鼻腔粘膜为王素接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关人痘接种的记载。
李药侍行医多年,也深知寻常百姓患病,几乎只有苦熬等死。
他常怀治病救人,不问出身,不求富贵的理念,时常下乡为百姓们医治,不收诊金,可这并不能改变百姓有病治不起,患病不敢医的局面。
以至于哪怕是成都府的百姓,生病了也只是拜拜神佛,抓一把香灰,用水冲服。
姬长卿与李药侍交谈,提及此事,又了解到原来在此时的医学已经采取了分科制,即: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眼科、风科、正骨科、疮肿兼折疡科、产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九科,甚至比唐代多出一倍以上。
喜欢大宋文华集请大家收藏:(m.2yq.org)大宋文华集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