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答答”、“呜呜”的铜军号和牛角号声次第响起,得令的各部团长、台吉、佐领纷纷赶到德英阿的军帐,自然又是一番不满的愤恨痛骂声。
十天,草原上的雨季很快就要到了,十天之后行军、打仗的难度会增加不少;如若再等下去,到了八月秋高马肥时,老毛子的大批援军也该爬到贝加尔湖了!但是,命令是从瑷珲城前指转发过来的,代表的不仅仅是朝廷还有前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成其为理由,身在通讯手段还需快马的呼伦贝尔地区,无法及时得知战局的变化,无法判断参总的处境·也无法作出遵命与否的决定。
一番交代后,德英阿、扎木苏带着一个班的警卫离开营地,星夜兼程赶往瑷珲。
两千里以外的滨海地区王八泡子,十二旅旅长随昌毅和作战参谋主任魏几俦也于14日傍晚得到从三岔口快马传来的命令就地停火驻防。悲愤的枪声断断续续的响了一夜·从王八泡子到双城子,无数的军(侨)民在失望中放声喝骂或者失声痛哭。
海参崴可就在眼前呐!
14日午夜,清俄边境军事冲突正式停火。
第二天,陆军部尚书荣禄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受命为钦差大臣,会同俄国武官皮亚琴科、德国武官、法国武官前往吉黑两省“约束军事”和“办理善后”。受命之时的荣禄清楚的知道,自己背负着看似荣耀的“钦差大臣”头衔去关外,实则是背负了万千骂名、被生生的与第四军斩断了关系断送了自己在新军甚至禁卫军中的“大好前景”。可惜,去年李鸿章遭遇此情此景时还有杨格支撑、帮忙,今日的荣禄却无法指望身居颐和园的老佛爷替奴才说半句好话了。
胜而言和乃是常事,问题是要把打出去的拳头,那双令万万国人振奋不已的拳头收回来一.等这趟差事办完,陆军部尚书荣某人就可以在千夫所指之下黯然回乡养老喽!,
此时的杨格已经赶到吉林城,拜会吉林巡抚志锐。
短短一年之间,志锐从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转任移民实边的会办大臣再升任吉林巡抚,从相当于落难发配到实实在在封疆大吏,身在关外的志锐比别人更清楚其中的因由。
皇亲?扯淡吧!从没听说过皇妃的堂兄也能沾上“外戚”二字大清国的外戚中除了叶赫那拉.桂祥之外,谁人又领过大军或者出掌过一省军政?他他拉.志锐是在皇帝和杨格从亲密走向疏远的过程中,双方都愿意扶持的幸运儿。
杨格扶持志锐,是因为志锐在移民实边中踏实肯干,学着第一军的榜样和做派,抛开了满人、皇亲的身份,以移民和实边为己任,在杨某人的指点下干出了实在的业绩。而今,第三军四万大军北上、东去作战,志锐身为东路粮台的实际负责人把兵员、弹药、药品、粮食、衣装源源不断的送到珲春和三岔口,保障了第九旅和第十二旅的胜利。
身在关外,才能体会到关外的变化,才能更加的希冀未来。那关外的未来系于皇帝?还是杨格?志锐是以二品旗员、吉林巡抚的身份,以下官的礼节恭迎杨格入府的。
奉茶之后,杨格摆手示意郑邦彦、徐栓柱退下。
“公颖兄听说出洋考察的诸位王公大臣即将回国,杨格打算在他们回来之前敲定一个事儿,嗯,效法西洋强国,行君主立宪之制,不知公颖兄作何看法?”
单刀直入式的问话让志锐颇有猝不及防之感,他不是没有听过“君主立宪”四个字,还在关外和大清国当今政局之推动下研究过这个问题。京师的《时务日报》就经常吹嘘英国以君主立宪、虚君共和而为世界第一大国,号称日不落;德国以君主立宪保障皇帝和容克贵族们的特权,成为世界的第一陆军强国;近在咫尺的东洋倭国,以君主立宪行皇道大统,又以政党政治辅佐之,形成君主与政党相辅相成的政治格局。
大清国面临的问题,或者说志锐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君主立宪,而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君主立宪。
“参总大人,志锐是拥护君主立宪和新政强国的,只是,不知大人的立宪为何种办法?效法德国?亦或日本?”
见志锐偏偏不说英国,杨格微笑着说道:“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列强的办法未必适合中国,依杨格的看法,决定君主立宪是一个大前提,而决定以何种方法实现君主立宪,还当以皇帝亲自出洋看看之后,再行会商决定。”
“圣上出洋?”
“嗯。”若无其事的,杨格点头道:“此番战事以和局结束,国人、军民多有不解,停火令出京门已然有损皇帝的威严;和局达成之后,新政势必会从关外向关内铺展开来,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联系势必日趋紧密。
皇上深居宫中,对欧美国家认识不足,对效法强国而中国新政,谋求强国强军而洗雪耻辱、达成中兴也不相宜。还是出洋走一走,看一看为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英雄丛冢请大家收藏:(m.2yq.org)英雄丛冢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