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直播界的滑铁卢,以一种极其戏剧性的方式,将砍一刀的热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卢老爷开直播砍拼夕夕,十万人没砍下来和我的屠龙宝刀都砍冒烟了迅速成为全网疯传的梗图和热门话题。
它血淋淋地揭示了砍一刀玩法核心的机制与难度,但也以一种近乎魔幻的黑色幽默,让拼夕夕这个名字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网民的记忆里。
巨大的争议伴随着巨大的流量,拼夕夕在这片黑红的狂潮中,踩着巨头的围剿残骸和主播崩溃的躯体,登上了属于自己的热度之巅。
“砍一刀”带来的巨大成功,如同火箭助推器一般,将拼夕夕这家原本被视为下沉市场异类的公司,强行推入了电商顶级巨头的行列。
财报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在尖叫着胜利。
用户数突破3亿,GMV同比暴涨550%,市场份额一路狂飙,甚至在某些维度上开始迫近甚至反超惊东。
在拼夕夕总部,数据监控大厅的屏幕上的曲线图,已经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每一次刷新都可能创造新的历史。
黄政、秦风等高管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
之前的焦虑和压力被巨大的成就感所取代。
会议室里,战报一次次传来,掌声一次次响起。
他们创造了历史,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具颠覆性的方式,硬生生在阿里和惊东的铁壁合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然而,正如物理定律所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
当砍一刀的病毒式裂变以指数级的速度扩散时,它对用户社交关系的挖掘和消耗,也很快逼近了临界点。
最初的狂热过去后,一种普遍的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开始如同潮水般悄然蔓延。
成功的代价,开始逐渐显现。
首先感受到这股反噬力量的,是无数普通用户的社交网络。
曾经充满亲情友情的威信群、朋友圈,逐渐被各种砍一刀、帮助力的链接所‘污染’。
家族群里:
三姑又发了一个链接,紧随其后的是一连串的@全体成员。
“@所有人各位亲人们,帮忙点一下呀,就差一点点了!”
群里寂静无声。
几分钟后,三姑又忍不住单独@了几个年轻晚辈。
“@大侄子@二外甥女你俩年轻人手快,帮姑点一下呗?”
又过了十分钟,无人回应。
三姑只好发了个尴尬的表情,配上语音:
“哎哟,都忙着呢?老三啊?老三?看见链接没?帮姐砍一刀呗?”
被称为老三的叔叔,默默设置了消息免打扰。
朋友群、同学群里。
曾经热闹的聊天吹水群,也逐渐变了味。
“兄弟们,江湖救急!砍一刀!”
“姐妹团们,靠你们了!帮我助个力!”
一开始,大家出于情面,还会顺手点开。
但当同一个人每天发三四次,当群里的信息几乎被各种链接刷屏时,沉默和厌烦成了主流反应。
有人实在忍不住,委婉地提醒:
“那个,群里尽量少发点广告链接吧?”
发链接的人立刻反驳:
“这哪是广告?这是福利!真能拿到钱的!你看王晓华就拿到了!”
然后往往演变成一场不欢而散的小争执。
同事间,办公室里的氛围也变得微妙起来。
新来的实习生小王,犹豫了很久,趁着午休凑到部门领导身边,小声说:
“领导,那个帮个忙呗,帮我砍一刀。”
领导正盯着电脑屏幕,头也没抬,淡淡地嗯了一声,没有任何动作。
小王尴尬地站了一会儿,讪讪地回到工位。
他没看到的是,领导在他转身后,微微皱了下眉,暗想:
成天他妈砍一刀,这个月他的绩效考核看来得好好聊聊了。
这种社交疲劳和厌烦情绪,在网络上找到了绝佳的宣泄口,并迅速催生出一种独特的、带着强烈调侃和无奈色彩的网络亚文化砍一刀梗文化。
网友们用极大的造梗才华,将这种烦恼转化为一个个令人捧腹又深感共鸣的段子,在微博、贴吧等平台疯狂传播。
这些梗图和金句,极其精准地捕捉到了砍一刀对社会关系的消耗。
有人说:
“妈的,李世民人家十四岁带兵起义,孙策十八岁称霸江东,你这逼样的二十多岁了,还让我拼多多给你砍一刀?”
配图通常是一个颓废的年轻人跪求砍一刀和古代英雄的飒爽英姿对比。
也有人说:
“我跟你什么关系?啊?什么关系?是那种我帮你砍了拼多多,你就帮我带老家土特产的关系吗?是那种我帮你点了助力,你就请我吃饭的关系吗?都不是?那你特么还好意思天天发?”
还有人在贴吧发言:
“砍一刀,砍一刀,我特么一天天的,威信好像给你下的,我啥也不用干了啊?不是帮你拼夕夕砍一刀,就是帮你拼夕夕助个力,一天特么装作看不着都不行,跟着屁股后打电话,你特么活不起了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都重生了,谁还不是多情小伙请大家收藏:(m.2yq.org)都重生了,谁还不是多情小伙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