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形成只不过是这浩瀚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注脚,不妨说它完全只是一个巧合。远早于太阳出现之前,几颗寿命将尽的恒星因为某些巧合而凑到了一起,它们不甘心就这么离去,但是时间无法倒流。无论它们怎样挣扎都无济于事,只能一个接一个的崩溃,爆炸,膨胀。能量巨大的冲击波挤压着松散的分子云,造成了一小块超密度区域,因为分子的相互碰撞导致这一片区域极其不稳定,最终变成了太阳,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颗石质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碰撞,在接下来的几百万年中越变越大。
其中便有这么一颗巨大的,在与另一颗的碰撞中失去了原生大气。这记重击同时也在行星表面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盆地,起初填满了熔岩,而后是水。失去的大气层从火山喷发、彗星撞击与先前遗留下来的逐渐恢复,虽显得稀薄却仍然稳固。其他的碎片慢慢聚集了起来,产生了轨道不那么稳固的大大小小几颗卫星。
此时这颗星球体积够大,温度也够高,拥有分层的内核。流质的内外层铁核旋转对流着,产生了庇护大气免受太阳风影响的磁场。在此之上,富水的地幔翻涌着一团团岩浆穿过厚度已十分可观的地壳,蛰伏着等待爆发出这颗行星内心巨大热量的机会。
一链小火山口形成了,与日后将出现的巨物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喷吐着硫磺、烟尘与轻质熔岩的火山口,经历了短暂的三四千年荣光之后,冷却了下来,为冷却物所封堵。新产生的岩浆从深处涌来,发现并无出路,便按兵不动,于地底等待时机。岩浆日积月累,积聚成池,又相互融汇,其间这个年轻星球的地热与新鲜的岩浆源源不断地为熔融物提供活力。
百万年如过眼云烟。曾经的盆地形成了巨大的海洋,吞没了昔日的火山口,洗刷掉了覆盖的尘灰,换上了河流的沉积物。其下的岩浆室中新鲜的岩浆不断试图突破出一条前往表面的通路,却一次次被无量的水掐灭,岩浆室也在此过程中随之加热冷却,冰封重融。
海水从压实的沉积物中渗出,流过火山盾的残骸,到达炽热的岩浆室。水侵蚀着陈年火山石中的空穴,使曾经充盈气体的空穴充满了超临界水。岩浆涨涨落落,其中较重的元素透过裂隙沉淀回到地幔,而轻质的元素则与水交融,形成了富矿质的混合物。星球上较低的引力使这些空穴能够无视其上岩石与堆积的沉积物的重量,获得超越其他比邻行星上同类孔隙的无可比拟的大小。
这颗星球随时间逐渐冷却了下来。由于两颗气态巨行星:木星与土星的轨道不断变换着向外腾挪,行星又在与其最大卫星和无数陨石的碰撞中被短暂加热。地壳变厚了,但即便如此,那道闭合的裂隙仍传导着足够的热量使岩浆室维持可用。随着岩浆的潮起潮落,新的气穴生成了,相互融合,充满着富矿质水,而其中的矿物则开始慢慢沉积到空穴的内壁上。
星球深处的铁核终究凝固了,保护星球的磁场消散了。太阳辐射开始轰炸这个世界,一点点瓦解着大气与星球的水。气态巨行星的进动将这颗行星拖离原先的轨道,最终到达了曾经的那场大劫难的狼藉,一条小行星带的边缘。阳光照射减弱了,同时失去了御寒的大气,星球开始更加快速地冷却下来。
大盆地,这个星球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海洋,逐渐冰封,成为了永久冻土,或是成为两极的冰,随着长季变迁此消彼长。没有了液态水,早期的板块运动归于平静,直通地幔的裂隙逐渐被凝结的熔岩堵塞。
在水退却的过程中,对大碰撞产物:古火山残余的侵蚀仍在继续。而此时表面下的大岩浆室仍保有足够的热量,足以在消亡后产生后代:一簇喷吐着水与冰,而不是熔融岩石的新火山系。
地表以下的水此时仍是液态,继续在巨大气穴中溶解、沉淀着矿物。
沧海桑田。纵有陨星撞击与裂隙传热加持,岩浆室最终难以为继。诞生十亿年后,它永久地结冻,再没有融化过。
气穴内,流水以渗漏、冻结或升华的途径消失了,留下无数个日夜的鬼斧神工。
数十亿年一晃而过。地轴来回摇晃,极点所贮存的冰与二氧化碳随之解冻,游移,又回归固体。拥有惊人厚度的地壳仍在缓慢地弯曲推移。星球某处的巨型火山不断生长着,改变着星球旋转的平衡,时不时产生的毁天灭地的大喷发将熔岩与碎石以超出逃逸速度射入虚空。
这个了无生机的世界在无垠时间长河中缓慢地变化着。岩浆室之上层层叠叠的土石被席卷一光。纵使这颗满目锈蚀的星球之风系已如强弩之末,仍裹挟着沙土,在极点附近积成了沙丘。时不时地会有小陨石穿透脆弱的大气,轰击着地表,而其中某颗贯穿了岩浆室顶的土壤,进一步加速了风化的进程。
岁月流逝,封冻的岩浆室渐渐脱开了四周疏松的包络,于地表露了头。顶部的那个陨石坑使得它几乎可与四周的冰死火山以假乱真。风化的碎屑脱离净尽,堆积在底部,使其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坚硬的核心睥睨着如今这个沉寂世界的纤弱的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小马宝莉:小马国火星救援请大家收藏:(m.2yq.org)小马宝莉:小马国火星救援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