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已经点开了那个刚上传的数据包。
《低温电路老化实测异常记录》标题下面标着时间戳,精确到秒。
他直接放大电压波动曲线图。
屏幕上的波形在零下196度时跳了一下,持续0.4秒,接着重复两次,间隔不规律。
这不是噪声。
他正想开口,系统声音响了起来。
【叮,恭喜宿主,获得随机奖励】
吴凡表情一怔,忍不住嘴角上扬。
【叮,恭喜宿主获得《极端环境电子系统稳定性建模》高级技能书,已经存入系统仓库,可随时取用】
他用意念说,“使用。”
刹那间,脑子里瞬间生成一组仿真参数,自动填进测试模型里。
不到十秒,结果出来:尖峰出现在电源切换瞬间,极大概率是继电器冷焊导致的瞬时短路。
问题不大,但很危险。
他切回会议窗口,终于打断对方:“采样频率是多少?传感器装在哪个位置?”
冰岛那边停了一秒,传来敲键盘的声音。
几秒后,一张设备布局图发了过来,标注了三个监测点。
吴凡对比数据,发现中间那个点的读数和其他两个对不上。
他抓起通讯器:“你们换过继电器型号吗?新批次的金属合金在超低温下容易析出晶粒,会导致接触面异常导通。”
对方沉默了几秒,回复:“上周换了供应商,材料证书显示符合标准。”
“证书没问题,实际表现可能不一样。现在立刻停用那批继电器,换成旧款做对比测试。我这边同步改电源管理逻辑,加个延时保护。”
命令发出去,他又顺手把材料组拉进群聊,甩过去一份合金成分表。
“查一下这个配比在液氮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今天下班前要结果。”
说完,他没再等回应,直接关闭语音,按了按太阳穴。
他的脑子里,有太多的技术参数,有些头晕。
他起身,去上了个厕所。
回来时,屏幕上只剩几个团队负责人的头像还亮着。
他活动了下手腕:“接下来所有人进模拟测试流程。登月舱数字孪生模型加载全环境动态平台,启动‘红标协议’。”
南美团队棒球帽工程师冒了个泡:“现在?我们还没准备好接收反馈。”
“那就现在开始准备。”
吴凡打开主控台,“这不是商量,是命令。从现在起,所有子系统重新跑边界测试,重点看热变形、震动、压力突变这三个变量叠加的情况。”
日本团队发来消息:“我们的管路设计已经优化过,没必要重复验证。”
“你觉得没必要,我觉得有必要。”
吴凡把刚才的电压尖峰截图发过去,“你们知道阿波罗13号是怎么出事的吗?一个电炉加热器在低温下反复开关,最后炸了氧气罐。没人觉得它会坏,但它就是坏了。”
群里一下子安静了。
他继续说:“我不想等真上天了才发现问题。现在多花一天,将来少冒十分险。”
五分钟后,所有模块接入测试平台。
三维模型开始运行全流程模拟,从发射升空到着陆点火,全程覆盖极端工况。
吴凡盯着能源系统的输出曲线。
前两分钟正常,进入再入阶段后,温度骤升,外壳开始轻微变形。
这时候缓冲算法应该提前调整重心分配,可数据显示响应慢了0.2秒。
他截图标记,转发给控制组:“热变形影响没完全纳入计算,修正延迟问题。”
接着,切到生命保障系统。
管路驻涡在震动环境下果然出现了压强积聚现象,连续运行六小时后,局部应力超过安全阈值15%。
再看舱门密封结构。
新曲率外壳和旧密封圈配合出现三毫米偏差,模拟真空高压差时,微漏气趋势明显。
虽然每小时只漏0.03升空气,但在月面任务中,这种损耗不可接受。
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他把所有异常汇总成清单,发起紧急会议。
“这不是某个模块的问题。”
他在语音里说,“这是系统级漏洞。任何一个环节出事,整艘舱都可能回不来。”
南美团队提出质疑:“燃料分配算法重写至少要两周,工期扛不住。”
吴凡态度坚决:“那就加班。我不在乎谁熬夜,我只在乎谁能解决问题。”
日本工程师还是不服:“密封偏差在理论上不影响气密性,你们是不是太紧张了?”
吴凡直接调出历史事故库,找到一条二十年前的案例:某探测器因O型圈安装偏移0.5毫米,发射后高压气体泄漏,任务失败。
“理论说没事,现实说有事。我们要的是万无一失,不是差不多就行。”
说完他关掉争议话题,打开自己私下写的“AI评审v0.1”脚本。
把这次所有设计变更和测试数据导入进去,让程序自动生成风险关联图谱。
几分钟后,一张网络图弹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消费会返现攻略美女不过分吧!请大家收藏:(m.2yq.org)消费会返现攻略美女不过分吧!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