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力排众议,乾纲独断,医改的旨意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大庆的医疗体系。
旧有的藩篱被强行打破,新的架构开始搭建,但这其中的艰难与阻力,才刚刚开始显现。
组建太医局与医药研究院,首先面临的就是人事安排的漩涡。
原太医署中,并非人人都是尸位素餐之辈,亦有医术精湛、品德尚可者,但整个机构早已被多年的陈规陋习和利益网络所侵蚀。
如何甄别、筛选、留用乃至提拔这些人,同时又要引入安阳及外界的新鲜血液,成为叶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一些原太医署的官员,表面上对新成立的太医局表示恭顺,背地里却阳奉阴违,或以“秘方”、“祖传”为由,拒绝将医术规范化、公开化;
或抱团排挤新来的、尤其是来自安阳的医官;更有甚者,暗中与旧有药商勾结,试图干扰官药局的筹建。
“侯爷,这是太医局呈报上来的首批拟收录的‘验方’,”一位新提拔的年轻医官,也是原安阳公共医馆的骨干,捧着一叠纸张,面带难色。
“其中不少方子,药材配伍语焉不详,剂量含湖其辞,还标注什么‘君臣左使,心领神会’,这……这如何能作为标准推广?”
叶明接过翻看,眉头越皱越紧。这些所谓的“验方”,充满了玄学色彩和门户之见,与现代医学追求的标准化、可重复性背道而驰。
他知道,这是旧势力在用他们熟悉的方式,进行软抵抗。
“将这些方子全部打回去!”叶明将纸张往桌上一放,语气不容置疑,“告诉他们,太医局收录方剂,必须明确列出所有药材、精确剂量、炮制方法、适应症及可能的副作用。凡有‘酌情’、‘心传’等模棱两可字眼者,一概不收!若有异议,让他们来直接找我理论!”
他必须展现出强硬的态度,确立新的规矩。
同时,他加紧从安阳和各地招募那些真正有实学、愿意接受新理念的郎中,充实太医局和医药研究院。
一场看不见的人事较量与理念冲突,在太医局内部悄然上演。
与此同时,官药局的筹建更是触动了巨大的利益蛋糕。
那些世代经营药材、与各地权贵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皇商和药行巨头,明面上不敢对抗皇命,暗地里的小动作却层出不穷。
或是鼓动产地药农抬价,或是散布谣言诋毁官药局药材质量,甚至在一些偏远试点地区,发生了官药局运输车队被不明身份匪徒劫掠的事件。虽然规模不大,却足以恶心人,拖延进度。
“查!给本王狠狠地查!”顾长青在得知一支运送药材前往北疆边军的车队在山西境内被劫后,勃然大怒,动用了靖北王府在军中和地方的关系网络,“老子倒要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动军需物资!”
在军方和皇权的双重压力下,几起劫案很快告破,背后果然牵扯到某些地方豪强和药商。
涉事者被严惩,起到了不小的震慑作用。
叶明则借此机会,一方面请求朝廷加大对官药局运输力量的保护,另一方面,加速在主要药材产区建立直属的收购点和初加工坊,试图从源头上减少中间环节,削弱旧药商的影响力。
而编撰《大庆药典》的工作,则更像是一场学术上的正本清源。
太医局和医药研究院组织人手,深入各地,采集药材样本,走访老药工、老药农,结合安阳带来的植物分类学和初步的药理化学分析手段,对每一种常用药材进行重新鉴定、描述和药效评估。
这项工作浩繁而细致,争议不断。
例如,对于“人参”的等级划分,传统多以形态、产地论,而医药研究院则试图引入有效成分含量的概念,这遭到了守旧派医官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传统经验的亵渎。
面对这些,叶明采取了开放又务实的态度。他组织公开的辩论和实验,让数据说话。
例如,通过让动物服用不同等级的人参提取物,观察其生理反应,用事实来证明新标准的科学性。
虽然过程缓慢,但每一步都在夯实着新医学体系的基础。
就在叶明于医改的深水区艰难跋涉之时,从遥远的南方,传来了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由安阳培育的第三批耐旱、抗病高产小麦良种“安丰三号”,在经历了严格的检疫和适应性观察后,由朝廷组织的、配备了专业农师和安阳技术指导的船队,正式起航,运往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也常受水旱灾害困扰的岭南地区进行试种!
这是农业推广迈出的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步,意味着安阳的良种,不再局限于北方,开始向着更广阔、环境迥异的南方进军。如果成功,其带来的粮食增产潜力将是无可估量的。
叶明站在皇家格物院的了望台上,手中拿着岭南试种的计划书,望着南方天际。一边是医改的荆棘密布,一边是良种的扬帆远航。
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有破有立,有阻力也有希望。他深知,唯有坚持下去,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最终推动这个古老的国度,缓缓驶向新的彼岸。
太医局的纷争、官药局的阻碍、《药典》编撰的争议,这些都只是前进路上的浪花。
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打造最强边关》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爱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爱言情!
喜欢打造最强边关请大家收藏:(m.2yq.org)打造最强边关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