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章会写一下战锤宇宙,主要视角是龙虾。
=====现实宇宙
随着月球“太阴市”上空那个无形的、倒扣的“碗”日益稳固,标志着“人造大气层”技术从理论蓝图走向了现实应用的巨大成功。这股环境改造的浪潮,如同被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迅速席卷了太阳系内所有人类掌控的地外殖民城市。
火星上,“祝融城”和“新城市基地”的穹顶之外,同样泛起了能量的涟漪。
巨大的反射罩锚点被设置在城市外围,如同忠诚的哨兵,开始编织属于火星本土的、可呼吸的“天空”。土卫六的“泰坦站”、木星轨道附近的资源中转站乃至更遥远的柯伊伯带边缘据点,都陆续启动了各自的“天幕”协议。
这项突破性科技带来的最直观、也最令人振奋的好处就是:殖民城市的居民们,终于可以摆脱那身笨重的密封服,仅凭着日常的衣物,就能在自己城市的街道上自由行走,感受异星微风拂过面颊,抬头仰望被过滤后变得柔和的恒星光芒。
当然,这暂时的自由仅限于城市防护罩的范围之内。若要跨城市旅行或前往荒野矿区,传统的太空服和生命维持系统仍是必需品。但这已是从零到一的质变。
各个殖民城市的规划部门,已经开始绘制雄心勃勃的“穹顶连接”蓝图,计划通过建立封闭的、拥有独立大气环境的通道或扩张防护罩范围,将一个个孤立的城市“气泡”连接起来,最终形成覆盖整个星球宜居区域的“大气海洋”。到那时,穿着加压服活动,或许真会成为历史教科书里的插图。
不仅如此,“人造大气层”技术还为地外农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原本只能龟缩在人工光照、无土栽培舱里的农场,终于可以将作物播种到“露天”环境——当然,是在城市防护罩的保护之下。
虽然这里的土壤仍需改造,阳光也是经过精确调控的,但作物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空间、更自然的昼夜循环,其产量、多样性以及作物的品质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火星的土豆、月球的生菜,不再仅仅是生存的保障,更开始带上了一丝“家乡风味”的寄托。
农学院的院士们甚至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他们计划在火星广袤的红色荒漠中开辟出一片实验性的农场,将地球上精心挑选的牲畜运送至此,进行地外环境下的养殖试验。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解决殖民地长期依赖地球补给肉类的困境,还能为未来的深空移民积累宝贵的生态数据。
在他们的报告里指出,这些牲畜或许能在经过改良的土壤和人工调控的气候中逐渐适应,茁壮成长。院士们甚至进一步畅想,若技术条件允许,他们还可以在防护罩内的特定区域打造小型水体环境,尝试培育一些耐受性强的水生生物。
想象一下,在火星的城市穹顶之下,居民们或许能品尝到来自地球的鲜美鱼类,感受那久违的海洋气息。如果技术突破能够持续推进,甚至连更复杂、更珍贵的海产养殖,也并非完全遥不可及的梦想。
凭借着这股科技东风和已然点满的“工业克苏鲁”天赋树,华国的星际基建速度再次进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加速状态。在稳固了月球和火星的基地后,他们的目光投向了更内围、环境更极端的星球。
数支庞大的工程舰队,携带着模块化的城市构件和大型反射罩生成装置,冲向水星和金星。
在水星那永远朝向太阳的“炙热面”与“永恒黑暗面”的交界处,利用巨大的反射罩隔绝狂暴的恒星辐射,同时收集近乎无穷的太阳能,“辰星市”的奠基工程已然启动。
而在金星那硫酸云弥漫、气压足以压扁坦克的恐怖地狱表面,计划则是首先在轨道上部署超大型光谱反射罩,逐步削弱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再辅以特定的化学物质投放,试图一点点剥开那厚重的大气层,为未来建立高空悬浮城市或地表殖民点创造条件。
这无疑是堪比神话中移山填海的伟业,但华国的工程者们,正以惊人的效率和决心,将神话变为现实。
这项惠及全人类的“人造大气层”技术,也通过特定的渠道,反哺到了遥远的比邻星。
=====
曾经不可一世的K-普洛斯帝国已成为过去式。
根据战后签署的《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条约》,其原疆域的大部分,包括主星K-普拉克西、第二殖民星K-普克星以及被完全占领改造的第四星,被划定为“半自治领土”,由人类同盟理事会(实质上主要由华国主导)派遣管理机构进行监管和资源开采。
而唯一保留了部分自治权的,是未遭主要战火波及的第三殖民星K-普西星,它被重新命名为“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比邻星半自治区”。
两位投降的大公——K-拉伦与K-谢尔姆,在人类监管下组成了临时自治政府,负责管理星系内日常事务和剩余族群的安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月球发现地外文明!完蛋,是战锤请大家收藏:(m.2yq.org)月球发现地外文明!完蛋,是战锤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