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向周硕,目光深邃:“他们做的,是快餐,能果腹一时;我们做的,是火种,或许光亮微弱,但只要能持续燃烧,未必不能星火燎原。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相信这火种的价值,还是被别人的烟火晃花了眼。”
周硕沉默良久,举起酒杯:“我明白了,赵老。热闹是他们的,我们只管种自己的树。”
第二天,周硕召开了全体编辑会议。他没有回避目前面临的竞争和压力,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双方的优劣势。
“他们快,我们慢;他们广,我们深;他们追求即时回报,我们着眼于长远价值。”周硕语气坚定,“我们不需要模仿别人,而是要更加坚守和强化我们的核心——那就是对非遗内涵的深度挖掘,对侠义精神的当代诠释,以及最重要的,对文学作品艺术性的不懈追求。我们要做的,不是流量明星,而是文人侠客。”
他们进一步调整了策略:
设立“薪火计划”:不仅资助作者采风,还设立专项奖金,奖励那些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有所突破的“非遗新传”作品,哪怕题材冷门。
深化与高校合作:与程教授合作,将“新武侠”作品及现象纳入更严肃的学术研讨范畴,从理论高度构建其价值体系,提升文化品牌的内涵。
建立作者与传承人的“长期结对”机制:鼓励作者不仅仅是采访,而是通过长期跟踪、甚至体验式学习,真正理解一门技艺的精髓与传承人的甘苦,写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内容呈现上“守正出奇”:在保证故事精彩的前提下,在杂志版面设计和新媒体推送中,巧妙融入非遗元素的知识点、传承人语录、甚至相关古籍引文,满足高端读者对知识增量的需求。
日子依旧在忙碌和压力中度过。市场上有“国风故事”的喧嚣,《新武侠》则显得更加沉静和内敛。他们陆续推出了描写古籍修复的《纸墨千秋》、讲述地方戏传承的《台上一分钟》、聚焦传统村落保护的《守望故土》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立刻引发全网热议,但却在特定的读者群和文坛内部赢得了极高的口碑,被认为代表了“新武侠”探索的深度和高度。
一年后的“华语类型文学大奖”颁奖典礼上,出乎许多人意料,《新武侠》选送的《纸墨千秋》荣获了“年度最佳创新作品奖”。评委会的评语是:“……以武侠为外壳,以非遗为血脉,以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为内核,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展现了类型文学深厚的人文关怀可能性。”
站在领奖台上,周硕的获奖感言很简单:“感谢所有坚守的传承人,感谢所有用心创作的作者,也感谢一路陪伴的读者。这个奖,是给所有相信‘慢火细炖’、相信文化力量的人们的。江湖路远,我们继续同行。”
领奖回来后,风雨楼依旧迎来送往。虬髯客看着那块沉甸甸的奖牌,感慨道:“老周,现在回头看,当初要是走了那条快车道,恐怕就拿不到这个奖了。”
周硕望着西湖上依旧氤氲的水汽,微笑道:“重要的不是奖项,而是我们证明了,在浮躁的时代,沉下心来做好内容,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江湖从未平静,侠客各有其道。我们选的这条道,崎岖,但风景独好。”
他们知道,竞争从未停止,挑战依然存在。但风雨楼里的这盏灯,以及它所代表的那种对深度、对文化根脉的坚持,已经在现实的土壤中扎下根来,虽然缓慢,却异常坚韧地生长着。这或许,正是这个时代另一种形式的“侠客”行径。
喜欢穿越异界,我在高考写出滕王阁序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异界,我在高考写出滕王阁序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