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他召集核心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我们不能只做内容的生产者,还要尝试做生态的连接者。我们的优势在于对非遗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作者与传承人之间建立的信任。这是那些追求快流量的平台难以复制的。”
他们决定启动一个名为“匠心侠影”的跨界项目:
深度纪实与文学创作并行:在推出《纸墨千秋》这类虚构作品的同时,组织非虚构写作力量,为那些真正潜心钻研、但可能不擅宣传的传承人撰写深度纪实文章或口述史,挖掘他们技艺背后的生命故事与哲学思考,发表在《新武侠》的特别增刊或合作的高端文化媒体上,确立其在文化领域的权威性。
打造精品线下体验:与苏青女士的非遗中心、程教授的大学社团合作,策划小型的、高端的“新武侠·非遗雅集”。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由作者分享创作心得,传承人展示技艺精髓,学者进行文化解读,让参与者真正沉浸式地体验“非遗”与“侠义”结合的魅力。这种小而美的模式,既能产生一定收益,又能精准吸引真正认同其价值的受众。
探索“内容+定制”模式:利用编辑部对非遗和侠义文化的深度理解,为那些真正注重文化品位、而非仅仅追求噱头的品牌或文旅项目,提供内容定制和策划服务。例如,为某个古镇策划一条融入当地非遗元素的“侠文化”主题旅游路线及配套故事线。
这条路走起来依然不易。“匠心侠影”的第一个线下雅集,围绕“古琴与心侠”主题,他们精心筹备了许久,但参与者仅二十余人,收支勉强平衡。然而,活动结束后,一位参与的企业家却主动找到周硕,表示深受触动,愿意以个人名义资助“薪火计划”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那些被资本快速包装的“非遗网红”,也开始出现分化。有人确实借助流量扩大了影响力,并开始尝试反哺技艺本身;但也有人逐渐迷失在商业活动中,与技艺的精进渐行渐远。市场开始呈现出一种理性的回归,部分读者和观众开始厌倦浮于表面的“国风”表演,转而寻求更有质感、更有深度的文化内容。
《新武侠》的“守正出奇”策略,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显露出其长期价值。虽然读者基数增长缓慢,但粘性极高,付费意愿强。那些经过深度打磨的作品,如后续推出的讲述锔瓷技艺的《残缺之美》、描绘传统风水堪舆与现代城市冲突的《山水有灵》等,继续在文学界和专业领域内积累着口碑。
一天,那位曾被资本签下的“锦色佳人”蜀锦传承人,悄然来到了风雨楼。她褪去了舞台上的浓妆,神色有些疲惫。
“周老师,陈老师,”她轻声说,“外面的热闹,有时候让人觉得空虚。我最近常常想起师父的话,‘织锦如修行,一线一浮沉’。我……我好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道新的织法了。”她表示,希望能在不违反商业合约的前提下,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匠心侠影”的某些深度访谈或雅集活动,“我想找回一点当初学艺时的那份心静。”
喜欢穿越异界,我在高考写出滕王阁序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越异界,我在高考写出滕王阁序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