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高邑县的翟运普,邻近的赞皇县知县刘贯及柏乡知县刘诠在得知清军到来的消息后,他们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担当和勇气,而是选择了弃城逃跑。
他们的这一行为导致赞皇县和柏乡县一时间无主官治理,整个县城陷入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这两座县城。
邑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他们失去了主官的保护,如同待宰的羔羊。清军在攻破县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邑民及四野乡民惨遭掳掠屠戮,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许多无辜百姓失去了生命和家园。事后,刘贯和刘诠也因他们的弃城逃跑行为受到了严厉的惩处,均被判斩首。
回顾清军之前几次入寇掳掠的情况,明朝廷对于地方官的投降处罚还不怎么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局势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朝廷对于地方官的一些无奈之举还抱有一定的宽容态度。
然而,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清军入寇越来越频繁,地方主政官员投降的情况也日益增多。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明朝的统治根基,使得明朝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为了维护朝廷的权威和国家的尊严,朝廷在之后对此种行为的处罚也越来越严厉。这一方面是为了警示其他地方官员要坚守职责,不得轻易投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百姓表明朝廷坚决抵抗清军的决心,稳定民心。
但可惜的是,此时明朝的颓势已难以挽回,这些严厉的处罚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清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到达了顺德府(今邢台)城外。当清军的身影出现在顺德府的视野中时,他们迅速在府城周围扎下了二十余座营寨。
这些营寨就像一把把利刃,紧紧地抵在顺德府的咽喉之上,将这座城池牢牢地围困起来。
清军营帐连绵,旗帜招展,刀枪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他们的战马嘶鸣,士气高昂,给顺德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顺德府推官张印中,这位心怀忠义、智勇双全的官员,早在刚刚听闻清军警报之时,就敏锐地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性。他深知顺德府一旦沦陷,将会给周边地区带来沉重的灾难,于是立刻开始有条不紊地着手准备城防事宜。
他组织人员四处筹集粮草,深知粮草是守城的根本,只有充足的粮草供应,才能让守城的军民在漫长的围困中保持战斗力。
同时,他还安排人准备了大量的灯油,以便在夜间能够照亮城墙,防止清军趁夜色偷袭。对于兵器的筹备,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检查和修缮了原有的刀枪、弓箭、火炮等武器,确保每一件兵器都能够在战斗中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张印中深知守城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于是他积极联络通判侯宗孔、知县刘三省,以及当地的乡绅傅梅、黄元功等人,共同商议守城方略。
他们围坐在一起,气氛严肃而凝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和决心。在商议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分析清军的兵力部署、作战特点,探讨守城的策略和方法。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决定齐心协力,共同守护顺德府。
傅梅和黄元功这两位乡绅,在国家危难之际,展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主动承担了垛夫百人的粮米供给,为守城的士兵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还积极招募了健丁四百名、寨丁三百名,充实到守城的队伍中。
这些招募来的人员,有的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有的是熟悉当地地形的村民,他们在守备巡检王梦晹的统领下,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守城训练中。
王梦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深知这些临时招募的人员缺乏战斗经验,于是亲自传授他们守城的技巧和方法,训练他们如何使用兵器、如何应对清军的进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傅梅和黄元功两位乡绅在承担了粮米供给之后,还额外承担了每名健丁和寨丁五十文的开支供给。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五十文钱,却体现了他们对守城事业的奉献和坚定支持。
在他们的带动下,顺德府的其他乡绅也纷纷响应,王懋昭、武用贤、刘恕、沈第、胡嘉猷、赵煋、胡嗣美、穆逢春、董友恺等乡绅,以及举人赵汉、习慎行、黄靳、贡士黄元名等有识之士,都积极参与到了守城的行列中。
他们有的负责组织后勤保障,为守城士兵提供衣物、药品等物资;有的负责安抚城中的百姓,稳定民心,防止出现恐慌和混乱;有的则亲自登上城墙,与士兵们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清军的进攻。
在这些乡绅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顺德府的百姓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城中的青壮年男子主动报名参加守城队伍,妇女和老人则在家中为守城士兵制作干粮、修补衣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学名张好古请大家收藏:(m.2yq.org)学名张好古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