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花环的那天,"信任苗"的香气漫过了整条老街。穿校服的小姑娘举着花环刚跑出后院,就被巷口卖糖画的老爷爷叫住:"给我的糖画也戴朵桂花呗?刚有人预定了'拾光'灯牌形状的。"
思雨把花环挂在树苗枝头时,发现花瓣上沾着点金粉——是小棠画蜡笔时蹭的。"奶奶说这叫'给桂花撒星星',"小棠踮着脚够花环,羊角辫上还别着朵刚摘的桂花,"等会儿苏州的表哥要来,我要让他闻闻港城的香。"
表哥是跟着父母来的,手里拎着个保温桶,里面是苏州的鸡头米糖水。"我妈说港城的桂花太香,得用甜水压一压,"他把糖水倒进玻璃碗时,鸡头米在碗里滚出细碎的响,"不过这香比苏州的野,像老周爷爷烤桂花糕时的烟火气。"
这话被端着烤盘出来的老周听见了,老人笑着往他手里塞了块热糕:"野才好,野花香得久。"他指了指后院的石桌,"城管小郑刚送了副象棋来,说是他爸亲手雕的,棋盘上还刻着桂花。"
表哥蹲在石桌旁看象棋时,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速写本。本子里画满了港城的风景,最后一页是"拾光"的后院——"信任苗"的枝头落着桂花,树下的人举着碗喝糖水,画的角落写着"比明信片暖的地方"。
那天下午,穿校服的小姑娘们在巷口摆了个"桂花小摊",卖用"信任苗"花瓣做的香包。网红举着相机拍她们吆喝的样子,镜头里的蓝校服沾着金粉,像撒了层星星。有游客问香包多少钱,小姑娘们就晃一晃手里的故事集:"不要钱,给我们讲个故事就行。"
收摊时,故事集里多了好多新纸条。有位老奶奶写"六十年前在港城当护士,今天闻到桂花香,突然想起给我送过桂花糕的病人";有个年轻人画了幅小画,是他和妻子在"拾光"第一次约会的样子;还有个小朋友歪歪扭扭地写"我把零花钱埋在桂花树下了,给树苗买肥料"。
思雨把这些纸条整理进故事集时,老周正在烤"桂花全席"——桂花糕、桂花酥、桂花糖藕,连给乐队准备的演出餐都撒了把新桂花。"阿杰他们今晚要唱《青石板上的桂花》,"老人擦着烤盘,"听说电台要直播,得让全港城都闻见香味。"
演出开始时,"拾光"的后院已经挤不下人了。有人搬来梯子站在墙外听,有人趴在二楼窗台举着手机,连市政洒水车都停在巷口,司机探出脑袋跟着节奏打拍子。阿杰唱到"信任是颗桂花籽,落在哪都能发芽"时,突然有片桂花落在他的吉他弦上,弹出个清亮的音。
电台主持人在直播里说:"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和声,人和花,花和老街,都在一个调上。"这句话后来成了港城的旅游宣传语,印在地铁票背面,旁边画着"拾光"的灯牌和一棵开花的树苗。
秋末打霜那天,"信任苗"的叶子开始泛黄。思雨给它裹棉布时,发现根部的泥土里冒出个小芽——是去年撒的桂花籽发芽了。小棠蹲在旁边数芽尖:"这是'信任苗'的宝宝!我们叫它'小拾光'好不好?"
老周立刻给"小拾光"搭了个迷你木架,比"信任苗"的架子还精致。"以后啊,"他摸着"信任苗"的树干,树皮已经长出了粗糙的纹路,"这后院就成桂花林了,每个来的人都能摘朵花,带点香走。"
那天的预约系统里,有个备注特别长:"从河北来,孩子说要给'信任苗'的宝宝带礼物——是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的小喷壶,说要像思雨姐姐照顾树苗那样,照顾弟弟妹妹。"
思雨看着备注笑了笑,起身往吧台走去。刚烤好的桂花糕还冒着热气,给河北孩子留的山楂糖放在玻璃罐里,罐子上贴着张蜡笔画——是小棠画的"桂花家族","信任苗"站在中间,周围围着好多小树苗,每棵树上都挂着个小灯笼。
窗外的桂花又落了些,被晚归的人踩出细碎的香。思雨知道,只要这两株树苗还在长,就会有更多的桂花籽落在老街的泥土里,长出更多的树,开更多的花。就像此刻,预约系统的提示铃又响了,是个熟悉的号码,是那个从苏州来的老渔民,备注写着:"带了新编的渔网结,给'小拾光'当摇篮,让它在香里长大。"
她拿起手机回复时,指尖碰倒了桌边的糖罐,金黄的桂花撒在吧台上,像在给每个要来的人,铺一条甜香的路。路的尽头,"信任苗"的灯笼正亮着,等着把所有的故事,都酿成下一个春天的香...
第一场寒潮来袭那夜,思雨裹着棉袄蹲在"信任苗"旁,手指轻轻拂过已经开始泛黄的叶片。天气预报说今夜气温会骤降到零下五度,是港城十年来最冷的初冬。
"棉布不够厚。"老周蹲下身,粗糙的手指捻了捻裹在树干上的布料。老人突然起身,解开自己的棉袄扣子,露出里面手工编织的羊毛衫:"用这个,去年我闺女织的,比棉布暖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海盐味奶糖请大家收藏:(m.2yq.org)海盐味奶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