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消毒水味被思雨带来的桂花枝勉强压住。老周躺在病床上,手指仍虚握着不存在的擀面杖,仿佛还在揉面,指尖微微颤抖。小棠把平板电脑举到他眼前,屏幕的光映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北欧的桂花开了!"
照片里,极光如绸缎般在夜空中舞动,冰雪覆盖的小屋前,一棵桂花树在极夜的黑暗里绽放。那个曾在寒夜里讲故事的年轻人——现在该叫马修了——站在树旁,手里举着"拾光"的旧木牌。照片备注写着:"北纬69°,年日照不足800小时,但信任能让花开在任何地方。"
"这小子..."老周嘶哑地笑起来,笑声牵动肺部,咳嗽震得监护仪警报直响。护士急匆匆地赶来,却被小棠拦住。她将平板贴近老人的耳边,马修录制的音频缓缓流淌,遥远的风声裹挟着桂花香:"当年您说野花香得久,这棵在极夜开花的树,就是最好的证明。"
病房外,医生的话像寒风刮过:"肺部纤维化,保守治疗的话...可能撑不到下一个花期。"思雨攥着病危通知书,指节发白,纸张上沾了一朵刚落的桂花,金黄的花瓣在苍白的纸上格外刺眼。
深夜,监护仪突然尖锐地鸣叫起来。值班护士冲进病房,却看见惊人的一幕——十几个街坊挤在狭小的病房里,有人举着露营灯,有人捧着热腾腾的桂花糕,修车老陈甚至搬来了一个小炭盆,炭火映着每个人的脸。病床被改造成类似当年暖棚的结构,支架上挂着孩子们折的纸桂花,每一朵都写着祝福。
"胡闹!这不符合医院规定!"院长的呵斥戛然而止。他怔怔地看着监护仪屏幕——老人的血氧饱和度正在回升,心电图逐渐平稳。窗台上,小棠用培养皿种着从十三株新苗取出的细胞组织,在医用蓝光下静静分裂,像一颗颗微小的星辰。
"小拾光"长到手掌高时,港城飘起了初雪。思雨给它裹上羊绒布时,发现布面上绣着朵桂花——是河北阿姨连夜绣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把桂花瓣的纹路绣得格外清楚。"孩子说要给树苗做件'花衣服',"阿姨举着刚熬好的山楂酱,玻璃瓶上凝着白汽,"酱里加了今年的桂花,配烤年糕正好。"
老周烤的年糕刚出炉,就被来拍雪景的网红端走了一块。他举着相机蹲在"小拾光"旁边,镜头里的雪花落在羊绒布上,像给桂花绣品撒了层碎银。"这画面能上热搜,"他调整着焦距,"标题就叫'雪地里的桂花承诺'——去年'信任苗'开花时,我们说要让老街长满桂花,现在真的有小树苗了。"
这条视频发出去没多久,社区王主任就踩着雪来了,手里拎着个保温箱。"这是街道办给'拾光'的新年礼物,"他打开箱子,里面是套园艺工具,手柄上刻着"拾光专属","明年春天,我们组织老街居民一起种桂花,就从'拾光'后院开始。"
思雨把工具挂在墙上时,正好和老陈修自行车的扳手并排。阳光透过雪雾照进来,工具上的刻字和扳手上的锈迹都泛着暖光。穿校服的小姑娘突然指着墙喊:"你们看!工具和扳手像在拉手!"
那天下午,雪停后的老街格外亮。渔民的女儿带着乐队来排练,在后院搭起临时帐篷,口琴声混着雪花落地的声音,把隔壁修鞋铺的师傅都引了过来。他举着刚修好的棉鞋站在帐篷外,听完一首才走,临走前把鞋放在"信任苗"的架子下:"给树苗当'站岗鞋',别让野猫踩着它。"
棉鞋刚放稳,预约系统就响了。是苏州老太太,说要带小棠来港城过年,备注里写着:"带了苏州的腊梅,插在'拾光'的花瓶里,和桂花凑成'梅桂同心'。"后面还跟着个小棠画的笑脸,嘴角沾着桂花糕的碎屑。
过年那天,"拾光"的后院摆了长桌。老周烤的桂花年糕堆成小山,河北阿姨的山楂酱装了三个大碗,渔民带来的海鱼炖在砂锅里,连鸭舌帽男人都拎来了表弟做的酱肉——去年他唱《雨后的货架》时,谁也没想到他能成老街乐队的主唱,更没想到便利店能靠卖"拾光联名"文创盈利。
小棠和河北孩子蹲在"小拾光"旁边,用红纸给它做了个迷你灯笼。"老师说红灯笼能招福气,"小棠往灯笼里塞了片桂花,"这样'小拾光'的梦里都是香的。"河北孩子立刻掏出颗山楂糖,放在灯笼旁边:"我的糖也能招福气,是甜的福气。"
思雨看着两个孩子的背影,突然想起暴雨那天,自己蹲在地下室舀水的样子。那时只想着"别让咖啡豆受潮",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有这么多人围着两棵树苗过年,会有这么多故事在"拾光"生根。
年初五迎财神时,"信任苗"的枝头竟冒出了个小小的芽苞。老周说这是"暖春兆头",非要给它系上红绳。红绳一荡,挂在枝头的贝壳串叮咚作响,像在给老街报喜。有游客举着手机拍芽苞,配文是"连桂花都知道,这里的春天来得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海盐味奶糖请大家收藏:(m.2yq.org)海盐味奶糖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