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小心应对,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主要是结合了工厂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改进。”沈良解释道,“比起国外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大差距。”
张国华仔细观察着沈良的表情,似乎想从中看出什么端倪。
“那你觉得,中国的重工业技术水平如何?”
这个问题很危险。
回答得太悲观,会被认为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回答得太乐观,又不符合实际情况。
“我觉得基础还是有的。”沈良谨慎地说,“关键是要找对方向,走出自己的路。”
张国华点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表情。
“不错,有这个认识就够了。”他站起来,“走吧,我带你去见见其他同事。”
技术部一共有二十多个人,分成几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项目。
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学历最低的也是工程师。
“这是刘工,负责机械设计。”张国华逐一介绍,“这是王工,搞材料研究的。”
众人纷纷上前打招呼,但沈良能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好奇和审视。
毕竟,能进入这里的新人并不多见。
“沈工是搞冶金技术的。”张国华向大家介绍,“在连铸技术方面有独到见解。”
“连铸?”一个叫刘建国的工程师眼睛一亮,“正好,我们最近有个项目需要这方面的技术支持。”
沈良心中一动。
看来机会来了。
“什么项目?”他问道。
“大型钢材连铸设备的国产化改造。”刘建国解释道,“现在我们用的都是从日本进口的设备,成本高昂,技术还受制于人。”
这个项目沈良太熟悉了。
在他穿越前的那个时代,中国的连铸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1980年,这还是一个需要从零开始攻克的难题。
“有具体的技术资料吗?”沈良问道。
“有,不过都是英文和日文的。”刘建国苦笑道,“翻译过来就是一大堆专业术语,看得人头疼。”
沈良暗自好笑。
这些资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不过现在还不能表现得太突出,必须循序渐进。
“我可以先看看资料,了解一下基本情况。”他说道。
“太好了!”刘建国兴奋地说,“我这就给你拿过来。”
很快,刘建国抱来了一大摞技术资料。
厚厚的文件夹里全是各种图纸和说明书,密密麻麻的外文让人望而生畏。
“慢慢看吧。”张国华拍了拍沈良的肩膀,“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问。”
沈良接过资料,心中却在暗暗盘算。
这些技术资料他闭着眼睛都能背下来,关键是如何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太快了会引起怀疑,太慢了又浪费时间。
必须把握好这个度。
下午,沈良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研究”这些资料。
实际上他只是在做样子,真正的心思都在思考如何展开下一步行动。
连铸技术只是一个开始,他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整个中国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但这条路注定充满了挑战和风险。
一不小心就可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到时候别说改变历史了,能保住小命都是问题。
正想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工程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杯热茶。
“沈工,喝杯茶休息一下。”她笑着说道。
这个女人长相清秀,气质知性,但眼神中透着一种不同寻常的锐利。
“谢谢。”沈良接过茶杯,“请问您是?”
“我叫林雪梅,材料工程师。”她在沈良对面坐下,“主要研究特种钢材和合金材料。”
沈良心中警惕起来。
这个林雪梅给他的感觉很特别,不像是单纯的技术人员。
“林工程师,有什么事吗?”他试探性地问道。
“没什么,就是好奇。”林雪梅微笑着说,“很少看到像您这样年轻就能掌握连铸技术的工程师。”
这话里有话。
沈良表面保持镇定,内心却在快速分析对方的意图。
“可能是运气好吧。”他谦虚地回答,“在钢铁厂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合适的机会。”
“运气?”林雪梅眼中闪过一丝玩味的光芒,“我看您的设计方案,很多理念都相当超前呢。”
危险!
沈良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盯上了。
这个林雪梅绝对不简单,很可能是专门来试探自己的。
必须更加小心才行。“超前?”沈良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眼神中流露出恰到好处的困惑,“林工,您这话我有点听不懂。”
他刻意停顿了两秒,仿佛在思考什么重要问题。
“我的那些方案都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的小改进,谈不上什么超前吧。”
林雪梅没有立即回应。她的目光在沈良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寻找什么破绽。
办公室里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微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2yq.org)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