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技术改造需要配套资金,虽然不多,但必须到位。其次,改造过程中可能需要停产几天,这个损失你们要承受。”
王厂长皱起眉头。停产几天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对本就困难的华光钢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能不能分步骤改造?”王厂长试探性地问。
沈良摇摇头:“技术改造是个系统工程,半拉子工程只会浪费资金。”
房间里陷入沉默。
良久,王厂长咬咬牙:“行!我回头跟班子商量商量,争取年底前启动改造。”
离开华光钢铁,沈良心情复杂。他能理解王厂长的难处,但也知道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很难成事。
第二站是红星钢铁,规模比华光小一些,但厂长的态度截然不同。
“沈工,我们红星虽然小,但敢闯敢试!”厂长姓李,是个四十出头的年轻人,说话干脆利落,“您的技术如果真有效果,我们马上就干!”
这种态度让沈良刮目相看。
参观过程中,李厂长不停地询问技术细节,显然是真心想要改进生产工艺。
“我们红星这几年一直在琢磨技术革新,但苦于没有方向,”李厂长指着车间里的设备,“您看,这些设备大多是我们自己改装的,虽然土了点,但实用。”
沈良仔细观察,发现红星钢铁虽然规模不大,但设备维护得相当好,工人的技术素质也不错。
“李厂长,您这边的改造积极性很高啊。”沈良由衷地赞叹。
“没办法,大厂有国家扶持,我们小厂只能靠自己,”李厂长苦笑,“不创新就是等死。”
这话说到了沈良心坎里。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真正动力。
中午在红星钢铁食堂吃饭,李厂长专门安排了几个技术骨干陪同。
“沈工,您昨天讲的那个应力分布理论,我们反复琢磨了一夜,”一个年轻工程师兴奋地说,“能不能详细讲讲?”
沈良笑了,这才是真正想学技术的人。
他拿起筷子在桌上画起示意图,详细解释了改造的技术原理。几个工程师听得入神,不时提问互动。
“这个角度的控制很关键,”沈良强调,“差一度都会影响效果。”
“那检测精度怎么保证?”有人问道。
“可以用简易的测量工具,成本不高但很实用。”沈良回答。
一顿饭的功夫,几个技术问题基本理清了。李厂长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赞叹。
“沈工,您这技术确实高明,”李厂长放下筷子,“我们红星决定了,回头就启动改造项目!”
下午参观的第三个厂是建设钢铁,情况又有所不同。
这个厂的厂长姓赵,是个老技术出身,对新技术既感兴趣又保持谨慎。
“沈工,您的理论我们研究过,确实很有道理,”赵厂长边走边说,“但实际应用中会不会有什么意外?”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任何技术改造都存在风险,特别是在当前这种资源紧张的环境下。
“赵厂长的顾虑很正常,”沈良真诚地说,“技术改造确实需要谨慎对待。”
参观结束后,赵厂长提出了一个建议:“沈工,能不能先在我们这里做个小规模试验?成功了再推广。”
这个想法倒是很实际。沈良考虑了一下,觉得可行。
“试验是可以的,但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时机。”沈良回答。
三个厂跑下来,沈良对推广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华光钢铁有实力但缺乏决心,红星钢铁有决心但实力有限,建设钢铁两者兼备但过于谨慎。
每个厂的情况都不同,推广策略也需要因地制宜。
回到宾馆,沈良开始整理今天的收获。他拿出纸笔,详细记录了每个厂的具体情况和改造可行性。
华光钢铁的问题主要是资金和决心,需要从效益角度说服他们。
红星钢铁最有希望成为试点,可以作为示范工程。
建设钢铁适合做技术验证,降低推广风险。
正想着,电话响了。
“沈工,我是陈局长,”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今天的参观怎么样?”
“收获很大,各个厂的情况基本了解了。”沈良如实回答。
“明天上午你来我办公室一趟,我们详细谈谈推广计划。”陈局长说道。
挂了电话,沈良意识到真正的考验要来了。省里的态度将直接决定这项技术的推广前景。
他必须准备一份详尽的推广方案,既要说服领导支持,又要确保技术落地的可行性。
这一夜注定不会平静。沈良在宾馆房间里铺开一张白纸,迅速画出三个厂的布局图。每个厂的设备情况、技术水平、改造难度,都在他脑海中一一对应。
“华光那边老王明显有顾虑。”他自言自语道,“光说技术优势还不够,得让他们看到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沈良列出了详细的成本核算表。改造一台炉子需要多少钱,能节约多少原料,提高多少产量,回收期是几个月——这些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2yq.org)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