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沈良的意思,兴奋地点点头。
是啊,这次真的会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深刻到永远忘不掉的那种。三天后,日本代表团如期而至。
这次来的阵容比上回更加豪华。领头的依然是田中康夫,但身边多了两个新面孔——一个是三菱重工的首席技术官山本正雄,另一个是川崎重工的研发总监佐藤久志。
“沈桑,听说你们又有新的技术突破?”田中康夫刚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询问。
沈良点点头,脸上挂着职业化的笑容。“确实有些小进展,不敢说突破。”
山本正雄扫视着工厂的厂房,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这些建筑看起来还是那么简陋,设备也没什么变化。
“中国人总是喜欢夸大其词。”他用日语小声对佐藤久志说道。
佐藤久志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上次参观后,他们对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基本判断——至少落后日本十五年。
李主任亲自接待了代表团。“欢迎各位专家再次莅临指导!”
田中康夫客套地回应着,心里却想着另一件事。最近几个月,他们在华投资的几个项目进展顺利,中方对日本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这正是他想要的局面。
“今天参观的设备和上次有什么不同吗?”山本正雄直截了当地问道。
“当然有不同。”沈良的语气很平静,“而且差别很大。”
一行人走向生产车间。远远望去,厂房里确实有些变化——多了几台不认识的设备,工人们忙碌地调试着什么。
“这是什么机器?”佐藤久志指着一台庞大的设备问道。
“连铸机。”沈良简洁地回答。
田中康夫愣了一下。连铸机?中国人竟然在搞连铸技术?
“什么型号?”山本正雄追问道。
“自主研发型号。”沈良说得云淡风轻。
三个日本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自主研发?中国人有这个能力?
走近一看,山本正雄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
这台连铸机的结构设计确实有些门道。虽然整体还是比较粗糙,但某些关键部件的设计思路很新颖。
“精度能达到多少?”他忍不住问道。
“±0.5毫米。”小王在旁边自豪地报出数据。
山本正雄心中一跳。这个精度已经接近日本主流连铸机的水平了。
不可能!一定是虚报数据!
“能现场演示一下吗?”佐藤久志提出要求。
“当然可以。”沈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设备启动的那一刻,整个车间都安静了下来。
钢水缓缓流入结晶器,液态金属在精密的冷却控制下快速凝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停顿。
田中康夫紧盯着操作面板上的参数显示。温度控制精确到度,拉坯速度稳定在每分钟1.2米,表面质量...
他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
钢坯表面光洁如镜,没有任何气泡和夹杂物!
山本正雄拿出随身的测量工具,仔细检查刚出炉的钢坯截面。数据让他震惊——厚度偏差仅仅0.3毫米!
“这...这怎么可能?”佐藤久志失声叫道。
沈良淡淡一笑。“还有更让你们意外的。”
他带着代表团继续往里走。下一台设备更加庞大,占据了整整半个车间。
“这是什么?”田中康夫的声音有些颤抖。
“板坯连铸机,宽度2.3米。”沈良报出参数时,语气依然很平静。
三个日本人同时倒吸一口气。
2.3米宽度的板坯连铸机,这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连日本国内,能生产这种设备的企业也屈指可数!
“产能如何?”山本正雄强压内心的震惊问道。
“年产200万吨。”
这次没人说话了。
年产200万吨的板坯,这个数字足以改变整个亚洲钢铁工业的格局!
田中康夫感觉头有些晕。三个月前,他还在国际会议上信誓旦旦地说中国重工业技术落后十年。现在看来,这个判断完全错误!
“这些技术...都是你们自主开发的?”佐藤久志的声音有些干涩。
“百分之百自主知识产权。”沈良语气坚定,“从设计到制造,没有用过任何外国技术。”
山本正雄快步走到设备旁边,仔细观察控制系统。
复杂的电气控制柜,先进的PLC程序,精密的传感器网络...这套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了他们公司正在使用的产品!
“控制系统也是自主开发?”他颤声问道。
“当然。”小刘在旁边骄傲地说,“从硬件到软件,全部都是我们自己搞的。”
田中康夫彻底懵了。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在重工业技术方面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领先!
更可怕的是,他们一直以为中国人还在为基础的轧钢技术发愁,结果人家已经悄悄搞出了世界一流的连铸设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2yq.org)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