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瓶颈的突破,如同为江泉的发展引擎注入了高压燃油,重大项目建设得以全速推进。然而,秦风和他的团队很快发现,比资金更稀缺、更关键的资源,是人才。尤其是随着绿色科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和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深入,对高端技术人才、创新管理人才和熟练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江泉这座传统的工业城市,在人才储备上先天不足,骤然面对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人才短板日益凸显,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又一瓶颈。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才争夺战,悄然在江泉与周边经济更发达、吸引力更强的城市之间打响。优秀的毕业生、资深的技术专家、富有经验的管理者,他们的选择众多。江泉靠什么吸引他们、留住他们?这不仅是政策的比拼,更是城市综合软实力的较量。
问题最先从一线暴露出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伟带着一份名单,忧心忡忡地走进秦风办公室。
“秦市长,这是为我们新引进的旭日光伏、还有几家重点培育的智能制造企业梳理的急需人才清单,主要是高端研发工程师、项目总监和关键工艺技师,缺口将近两百人。”张伟将名单递给秦风,语气沉重,“我们组织了几次招聘,效果很不理想。开出比沿海城市低不少的薪资,几乎没有顶尖人才问津。本地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大部分流向了省城和长三角、珠三角。几家企业的老总都很着急,担心‘庙’建好了,却请不来‘真神’,会影响项目投产和技术迭代。”
几乎同时,刘玉凤也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民生事业投入加大,新建的医院、学校急需高水平的医师、教师;推动农业现代化,亟需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科技人才;就连社区治理升级,也面临专业社工短缺的困境。
人才危机,已经从经济领域蔓延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份份报告摆在秦风案头,清晰地表明:人才问题,已经成为江泉转型升级道路上必须逾越的一道鸿沟。
面对严峻形势,秦风迅速行动。他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吸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我们所有的规划都是空中楼阁。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拿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打赢这场人才争夺战!”
会议决定,由秦风亲自主抓,组织部长吴兵、常务副市长刘玉凤、常委副市长张伟具体负责,立即研究制定具有突破性和吸引力的人才新政。
一场密集的调研和论证迅速展开。政策研究小组仔细分析了周边城市的人才政策,走访了重点企业了解具体需求,听取了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的意见。秦风强调:“政策不能搞‘大水漫灌’,要精准滴灌。既要瞄准顶尖人才‘筑巢引凤’,也要关注青年人才‘育苗培土’,还要重视技能人才‘深耕沃土’。”
一个月后,《江泉市关于加快人才集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江泉人才新政20条”)正式出台。新政力度空前,引起了广泛关注:
“顶尖人才领航计划”: 对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千万元的综合资助,并提供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或相应购房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全程无忧。
“青年英才汇聚计划”: 对博士、硕士及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给予数万至数十万元不等的安家补贴和生活津贴。建立“人才驿站”,提供短期免费住宿和就业指导。
“技能工匠培育计划”: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获得高级技师、技师资格的,给予重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的,给予补贴。
“柔性引才机制”: 鼓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短期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智力。
“人才服务绿卡制度”: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文旅休闲等一揽子专属服务,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
新政一公布,立刻在省内乃至更大范围内引发了热议。其力度和诚意,彰显了江泉求贤若渴的决心。
然而,秦风深知,单靠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追求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的高端人才而言,城市的综合环境、发展潜力和文化氛围更为重要。必须“软硬兼施”,在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大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让人才不仅“愿意来”,更能“留得住”、“发展好”。
在教育配套上,刘玉凤牵头打响了“攻坚战”。 她亲自协调,推动与省城知名中小学、医院建立合作办学、办医关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市属医院新院区。“要让人才来了,没有子女教育、家人医疗的后顾之忧!”这直击了许多人才选择安居地的核心关切。
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宣传部长郑强积极行动。 依托雾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建设科技馆、大剧院、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引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科技论坛、艺术展览,打造“江泉学术周”、“雾江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学术气息,满足人才的精神需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爱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爱言情!
喜欢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请大家收藏:(m.2yq.org)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