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江生态文化长廊的轮廓日渐清晰,产业园里新设备的轰鸣声预示着产业升级的加速,区域协同发展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然而,在江泉这片热土上轰轰烈烈的变革背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日益凸显:当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被快速重塑时,曾经依赖这些传统模式生存的劳动者们,将何去何从?那些在老旧工厂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工人,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的技能能否跟上时代飞奔的脚步?发展的成果,能否真正惠及这些最需要帮助的群体?
这个问题,沉甸甸地压在常务副市长刘玉凤的心头。她深知,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广大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和收入的增长,一切宏大的发展叙事都将失去根基,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训,在江泉转型的关键时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常务副市长刘玉凤没有打招呼,直接来到了位于城北的老工业区。这里曾经是江泉的骄傲,如今却显得有些落寞。在一家已经关停的纺织厂旧址外,她遇到了几位正在避雨闲聊的下岗工人。
“老师傅,现在生活怎么样?找到新工作了吗?”刘玉凤撑着伞,走上前去,语气温和地问道。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刘市长,不瞒您说,难啊!我们这把年纪,就会摆弄这些老机器,现在厂子关了,新的厂子要的都是会电脑、懂技术的年轻人。去应聘保安、保洁,人家都嫌年纪大。家里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处处要钱,心里慌啊!”
旁边一位中年女工接过话头,眼圈有些发红:“我去了几家电子厂应聘,人家让看图纸、操作数控设备,我根本看不懂。培训?听说费用不低,还得脱产,家里等米下锅,哪耗得起啊……”
工人们朴实而无奈的话语,像针一样扎在刘玉凤心上。随后,她又走访了市人力资源市场,看到招聘栏上“数控操作工”、“电商客服”、“物联网运维”等新兴岗位需求旺盛,而求职者登记表上,大量填写的仍是“纺纱工”、“钳工”、“力工”等传统技能。供需之间的巨大鸿沟,触目惊心。
几天后,在东风县的田间地头,一位种粮大户也向刘玉凤倒苦水:“刘市长,现在光会种地不行了!绿色种植、网上销售、品牌包装,咱都不懂。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眼看着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村里。”
深入的调研让刘玉凤意识到,技能短缺,已经成为横亘在传统劳动者与新经济时代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她下定决心,必须尽快启动一场大规模、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回到市政府,刘玉凤立即召集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总工会、妇联等部门的负责人开会。会议气氛凝重。
刘玉凤开门见山,语气坚定:“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我们的产业在升级,城市在转型,但如果我们的劳动者技能跟不上,就会有人被时代抛下。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为这些为江泉发展付出过辛勤汗水的劳动者们,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技能之路!”
人社局局长面露难色:“刘市长,我们每年也有职业技能培训,但规模有限,而且多是通用性培训,与新兴产业对接不够紧密。要搞大规模精准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资金,都是大问题。”
财政局局长也补充道:“免费培训意味着需要大量财政补贴,今年的预算已经非常紧张了。”
刘玉凤认真听取大家的困难,但没有退缩:“困难我知道,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次培训,不能走老路,必须创新!”她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精准对接需求。 “人社局牵头,立即对全市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意向和技能短板进行精准摸排。同时,向重点企业征集急需的岗位和技能要求。我们要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劳动者想学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二是整合各方资源。 “要充分调动职业院校、龙头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师资和场地,政府给予补贴和认证。要把社会力量都动员起来!”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 “要灵活多样,线上线下结合。对于在职或需要照顾家庭的,可以开设夜校、周末班,利用网络课程。培训内容要实用,理论少讲,多上手操作,争取‘毕业即上岗’。”
四是资金保障多渠道。 “财政局要盘活存量资金,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就业补助、技能提升专项资金。可以探索‘培训券’制度,让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财政根据培训成果和就业率进行结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经过几轮激烈的讨论和细致的方案打磨,《江泉市“技能江泉”万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草案终于形成。计划明确提出,在未来一年内,为全市至少一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提供免费、精准、高质量的新型职业技能培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请大家收藏:(m.2yq.org)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