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的气氛因林弈那首咏梅诗而悄然改变。先前那些或轻视或观望的目光,此刻大多转为审视与探究,间或夹杂着赵跋等人未能完全掩饰的嫉恨。林弈安坐一隅,对周遭变化恍若未觉,只偶尔浅啜一口清茶,目光沉静,仿佛刚才那石破天惊的诗句并非出自他口。
又过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众人赏评诗词,交谈渐酣。这时,一位身着半旧青布直裰、头戴方巾、面容清癯的中年文士,在师爷的陪同下,缓步走入园中。他气质儒雅,步履从容,虽衣着朴素,眉宇间却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度,与满园华服学子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又卓然不群。
师爷向众人介绍,称此乃游学至此的“周先生”,精于经义,恰逢其会,特请来一同坐而论道。
这自然是为微服私访的学政周文渊安排的身份。众人见师爷对其颇为礼敬,虽不知其具体来历,却也纷纷起身见礼,不敢怠慢。
周文渊含笑还礼,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全场,在低眉顺眼的赵跋等人身上一掠而过,最终,在那独自静坐、气质沉凝的青衫少年身上,微微停顿了一瞬。
他随意在靠近林弈的一处空位坐下,与周围几位学子闲聊了几句学问上的闲话,言语精辟,见解独到,很快便吸引了众人的注意。随后,他话锋看似随意地一转,仿佛忽然想起什么,面向林弈,温和开口:
“这位小友气度不凡,适才那首咏梅诗,格高意远,令人印象深刻。老夫游历四方,偶有所得,有一疑问,困扰良久,不知小友可愿为老夫解惑?”
来了。林弈心中微凛。从这位“周先生”入园的那一刻,他便感觉到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气场,那是一种久居上位、学识渊博者内敛的威仪。此刻对方直接点名,绝非偶然。
他起身,执弟子礼,恭敬道:“先生请讲,小子才疏学浅,必当竭尽所能。”
周文渊微微颔首,看似随意地抛出了问题:“《孟子·公孙丑下》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固乃兵家至理,然老夫所思,若将此理置于治国牧民之中,当今天下,何为‘人和’之根本?又何为衡量‘人和’之尺度?”
问题一出,园中不少学子都皱起了眉头。这问题看似在考校对经典的理解,实则极其刁钻,将兵法概念引申到治国层面,并要求提出“根本”与“尺度”,已远超寻常章句解读,直指经世致用之学。若只知死记硬背,必然张口结舌。
赵跋等人更是暗中幸灾乐祸,等着看林弈出丑。
然而,林弈只是略一沉吟,并未慌乱。他融合了两世记忆,对《孟子》的理解本就深刻,加之现代人对社会治理的宏观认知,让他对此类问题有着超越时代的视角。
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坦诚,迎向周文渊探究的眼神,声音平稳清晰:
“回先生。小子以为,孟夫子此言,精髓在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置于治国,‘人和’之根本,在于‘民心’。”
他顿了顿,见周文渊眼神微动,并无打断之意,便继续阐述:“《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心所向,即为‘道’之所在。君王施政,官吏牧民,若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仓廪实而知礼节,则民心附,此乃‘人和’之基。若盘剥过甚,法令无常,使民不堪命,则民心离,纵有雄城利兵,终将土崩瓦解。昔年秦之覆灭,正在于此。”
他引经据典,将“人和”与“民心”紧密联系,论点坚实。
“至于衡量‘人和’之尺度……”林弈略作思考,继续道,“小子浅见,或可察于细微之处。一曰‘赋税’,非是越轻越好,而在‘度’与‘恒’,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民不怨;二曰‘刑狱’,非是越严越威,而在‘公’与‘明’,法不同贵,绳不挠曲,民不畏;三曰‘言路’,非是堵塞言路以求安稳,而在‘通’与‘导’,下情上达,民怨可疏,民智可用。此三者,赋税可见民生,刑狱可见法治,言路可见气运,综合观之,或可窥‘人和’之虚实一二。”
他没有空谈仁义道德,而是提出了三个具体、可感知的维度——赋税、刑狱、言路,来作为衡量“人和”的尺度。这番见解,不仅紧扣经典,更融入了对现实政治的深刻观察,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已然超脱了寻常书生的迂腐之见。
周文渊原本只是带着考校之意,想看看这少年机智如何,底子是否扎实。万万没想到,林弈不仅对答如流,更能引申出如此鞭辟入里、直指核心的政论!尤其是“赋税之度与恒”、“刑狱之公与明”、“言路之通与导”这三点,简直说到了他这等层面官员的心坎里,其眼光之老辣,思虑之周详,哪里像是个十八岁的寒门少年?
此子之才,恐怕远不止于诗词巧技!周文渊心中暗惊,面上却不露分毫,只是抚须沉吟片刻,方才缓缓道:“小友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以民心为根本,以赋税、刑狱、言路为尺度……嗯,确有其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命寒门请大家收藏:(m.2yq.org)天命寒门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