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缓缓滑坐在地上,抱住双膝,只觉得无比疲惫,却又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从心底最深处艰难地滋生出来。
她不是一个人了。父亲还有旧部活着,还在暗中关注着她,试图保护她。
她必须活下去!为了楚家,也为了这些至今仍忠于父亲的英魂!
接下来的几日,沈清辞彻底改变了策略。
她严格遵循着骆云峰和柳嬷嬷的警告,不再试图探查任何事。每日只是按部就班地查验玉泉山水和药材,监督煎药,签字用印,对太后那边只报平安,绝不多言一句。
她甚至刻意在某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犯些错误”,比如偶尔“记错”药材登记的时辰,或者“不小心”打翻一杯清水,表现出一种努力想要做好却又有些力不从心的“笨拙”。
她去给贤妃请安时,也更加谦卑谨慎,对贤妃似有似无的试探,一律以“臣妾愚钝”、“全赖陛下和娘娘指点”等话搪塞过去。
皇帝那边再无任何动静,仿佛忘了她这个人。但沈清辞能感觉到,那双无形的眼睛,从未真正离开过。
太后服用山泉水煎煮的药后,病情似乎真的稳定了下来,虽未明显好转,但也不再恶化。孙嬷嬷来的次数减少了,但每次来,打量沈清辞的目光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沉。
这日,沈清辞正在核对这个月的用药记录册,准备签字用印后上交内务府存档。
她翻看着一页页记录,目光忽然在其中一页停顿了一下。
这一页记录的是三日前的一次取药,上面写着太医署送来的药材名称、分量,经手人签章等等,看起来毫无异常。
但沈清辞却微微蹙起了眉。她记得那日送来的黄芪,品相似乎比往常更好一些,色泽金黄,切片均匀。但记录上并未特别注明“特等”或“上品”,只写了常规的“黄芪,叁两”。
是她记错了?还是……
她不动声色地继续往后翻,又陆续发现了几处类似的细微疑点:某日送来的丹参,记录重量与她的手感略有出入(似乎稍轻);某日记录煎煮用时,比实际时长少记了一刻钟……
这些都非常微小,单独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完全可以用记录疏忽或感知误差来解释。
但接连出现,就显得有些蹊跷了。
是负责记录的小太监偷懒出错?还是……有人故意在这些无关痛痒的细节上做手脚,目的是什么?掩盖什么?或者,是在测试她是否真的在认真核查?
沈清辞心中警铃微作。她想起了骆云峰的警告——陛下在试探。
她沉吟片刻,拿起朱笔,并未直接修改那些记录,而是在册子末尾的核验备注栏里,用极其谦逊甚至略带惶恐的语气写道:
“臣妾才疏学浅,感念天恩,核查之事战战兢兢,唯恐疏漏。然近日核对,偶觉些许记录似与实物、时辰略有毫厘之差,皆因臣妾愚钝,感知恐有不确,未能及时明晰所致,内心实感不安。乞请上官明察,万毋因臣妾之愚而致档册有瑕。”
她将“错误”全都揽到自己“愚钝”、“感知不确”上,既点出了存在的问题,表明自己确实在认真核查,又显得毫无威胁性,甚至有些可怜兮兮。
写完,她郑重地盖上了查验药印。
这本章册很快被送往内务府。
翌日,一切风平浪静。内务府似乎并未追究那些细微的差错。
又过了两日,沈清辞被传召至乾清宫偏殿。
她心中忐忑,不知是福是祸。整理好衣装,深吸一口气,跟随太监前往。
偏殿内,只有皇帝萧景琰一人。他正站在窗前,负手望着窗外,明黄色的常服衬得他身姿挺拔,却透着一股难以接近的孤高冷漠。
“臣妾参见陛下。”沈清辞跪地行礼。
萧景琰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她身上,看不出情绪。他手中拿着的,正是那本用药记录册。
“沈贵人,”他开口,声音平淡,“你在这册子上写的,可是实话?”
沈清辞心头一紧,伏地道:“臣妾不敢欺瞒陛下。确是臣妾愚钝,时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有负圣恩……”
萧景琰沉默了片刻,忽然道:“那日的黄芪,是川西新贡的上品,药性较寻常黄芪更温和,利于太后虚不受补之体。记录未曾注明,是太医院疏忽。”
沈清辞心中骇然!皇帝竟然连这种细节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果然什么都知道!那其他的“差错”……
“那丹参,晾晒时日多了一日,重量略轻属正常。” “那日煎药,炭火偶有不足,时长确是多了一刻。”
萧景琰一字一句,将她察觉的那些“细微差错”全部精准无误地说了出来,甚至给出了合理解释!
沈清辞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皇帝不仅知道,他甚至默许甚至纵容了这些“差错”的存在!这就是试探!她在核查册子时的每一丝犹豫和疑虑,恐怕都早已被人记录在案,呈报给了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锦凰深宫谋请大家收藏:(m.2yq.org)锦凰深宫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