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如刃,割裂天地,陈默的身影在昏黄的暮色中,如一粒倔强行走的沙。
他眼前的废弃驿站,早已被岁月侵蚀得只剩断壁残垣。
然而,就在那倾颓的墙根下,一抹顽强的绿意,却如野火燎原般刺入他的眼帘。
那是一排排残破的陶罐,大半被埋入土中,排列得杂乱无章,却又暗合某种奇异的韵律。
罐口与罐壁上,都被精心打出了细密的孔洞。
鼠曲草、荆芥、野豌豆……这些寻常的抗灾作物,竟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共生共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一群衣衫褴褛的孩童正围坐一圈,为首一个稍大的男孩,正用一根炭笔在半片碎瓦上费力地记录着什么,口中念念有词:“记下来,第三列第七罐,鼠曲草少芽,叶色偏黄,可能是因为罐口没对准清晨的日头,夜露收得不够。”
另一个女孩立刻反驳:“不对!我昨天看到有红蚁在那罐子边上爬,肯定是虫迹!得按‘三色预警’,在那边插个小红枝!”
“画个图吧!”又有人提议,“就像县里学堂墙上贴的‘耕读榜’一样,咱们把所有罐子的长势都画上去,谁家的法子好,谁家的法子要改,一目了然!”
孩童们的争论声清脆而认真,仿佛在探讨着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
陈默悄无声息地蹲在一旁,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他听着孩童们口中蹦出的“夜露收水量测算”、“虫迹预警标记”等新奇词汇,震撼地发现,他们所用的“五步护苗法”,竟比他当年所授的初版,要精细、严密了十倍不止!
这不是传承,这是再造!
他没有出声惊扰这群大地最初的学者。
只是在他们身旁,默默拾起半片边缘锋利的碎瓦,在那湿润的泥地上,以指为笔,刻下了一组看似随意的波纹状符号。
那符号曲折连绵,暗藏回环,正是《孙吴兵法》中记载水脉流向,用以判断地底暗涌、伏兵布势的至高隐喻——“水势暗涌图”!
刻完,他缓缓起身,如来时一般悄然离去。
“叔叔!”身后传来清脆的童音。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追了上来,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他,指着地上那组奇怪的符号,好奇地问:“叔叔,你画的这是什么呀?是蚯蚓走路吗?”
陈默回首,看着她那双纯净如洗的眼眸,脸上露出一抹发自内心的微笑,声音温和而悠远:“等你们自己看懂它的那天,就是新法出世之时。”
话音未落,他已融入风沙,再不见踪影。
几乎在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边陲小城,一场别开生面的“灾策推演”正在苏清漪的主持下进行。
地方官不敢怠慢,呈上一本装订粗糙的《自救图册》。
图册以最朴实的笔触,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各地民众抗旱防虫的奇思妙想。
当苏清漪翻到其中一页,看到那“陶窖蓄水法”的详尽绘图时,瞳孔骤然一缩。
图旁,一行小字清晰标注:“此法首现于庚子年焦土村,经三载七易,终得大成。”
庚子年,焦土村……那不是陈默当年化身“瘸腿叔”时,最初播下火种的地方吗?
她压下心头的悸动,指尖微颤,继续向后翻阅。
当翻至末页时,她整个人都定住了。
那是一幅手绘的舆图,以极简的线条,勾勒出大周王朝的山川河流。
图上,十七个红点被清晰地标记出来,每一个都代表着一处自发形成的“活地试点”。
而将这十七个点用虚线相连,竟隐隐形成了一张贯穿南北、勾连东西的巨大网络!
那格局,那走势,竟与当年陈默在宰相府密室之中,于沙盘上为她推演天下大势时所绘的那幅《潜龙图》,有着惊人的神似!
潜龙在渊,其脉已遍布天下!
在场官员无人能懂她此刻内心的震撼,只看到这位清冷的讲者,久久凝视着那幅粗糙的地图,沉默不语。
良久,她才提起笔,在那张图的侧边空白处,写下一行批注。
“地脉非天定,乃万人足痕所成。”
当夜,苏清漪独坐客栈,窗外寒星点点。
她取来剪刀,就着烛火,在窗纸上细细剪下一枚小小的种子形状,将其贴在灯前。
烛光穿透,一个硕大的种子影子被投映在斑驳的墙壁上,随着火苗的跳动,仿佛有了生命。
而那剪出的空洞,让窗外的星光透了进来,化作点点碎芒,洒落满屋,宛若星辰播种。
蜀中,夜凉如水。
柳如烟策马疾驰,赶到遭遇霜灾的村落时,看到的却并非预想中的哀鸿遍野。
村民们井然有序,竟是按一套“三色预警制”在行动!
田垄尽头,插着一面面醒目的红旗,妇孺们在其下集合,正将采来的艾草投入大锅熬煮,分发给众人驱寒防疫。
村口要道,立着黄旗,青壮们吆喝着号子,用泥土和稻草加固着一个个储藏种子的陶窖,确保地温。
而村中祠堂前,则高悬绿旗,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不慌不忙地指导着一群孩童,将耐寒的籽种用温水草木灰浸泡,准备重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请大家收藏:(m.2yq.org)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