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曾言“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深藏于人海,藏器于身。”
“逐水草而居,顺天时而动”,这个世界的人,应该也不悖于这个规律吧!
岩耕望着两侧高耸的山峦,眉头紧锁。两边都是深不见底的密林,偶尔传来几声怪异的吼叫,让他心底发寒。以自己如今这十岁孩童般的身躯,赤手空拳闯入深山,无异于自寻死路。
“还是沿着溪流走更稳妥。” 他喃喃自语,目光落在脚下的小溪上,“当务之急是找到人烟,混入人群才能活下去。”
他仔细盘算着:沿溪而上耗费体力,走不了多远,万一真有人追来,很容易被堵住;沿溪而下则省力得多,能走得更远,中途若想改道也更灵活。
主意既定,岩耕看向小溪下游,先走到自己先前瘫倒的地方,折了一段手指粗细的带叶枝干,小心翼翼地用枝叶扫去压塌的草丛和泥土痕迹,连地上的脚印也一一清除。
做完这一切,他才沿着溪边,一步一步向下游挪去,边走边用枝干扫掉新留下的足迹。
幸好他早年积累过一些野外生存经验,此刻虽狼狈却不至于手足无措。
白日里,他钻进茂密的林子搜寻野果充饥。那些果子或是藏在繁枝茂叶间,或是垂挂在交错的藤蔓上,采摘起来格外费劲,常常弄得他满身泥土,头发凌乱如草,哪还有半分在家时的闲适模样?可眼下,形象早已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他不敢深入山林,里面偶尔传出的怪异嘶吼,总让他头皮发麻。
每摘下一颗野果,都要先凑到鼻尖仔细嗅闻,凭着中年后研读《本草纲目》记下的常识辨别是否有毒 —— 年轻时应酬伤了脾胃和肝脏,倒让他如今多了些保命的本事。那双不算锐利的眼睛,更是时刻警惕地扫视四周,稍有风吹草动便绷紧神经,随时准备溜走。
夜幕降临时,他便寻个山洞或是茂密的树冠当作栖身之所。晚风拂过脸颊,带着夜的微凉,仰头望见繁星满天,思绪总会飘回遥远的家,心头像打翻了五味瓶。好在正值七月流火,天气尚暖,这些临时庇护所虽不能带来十足的安全感,却也能挡挡暗处的猛兽。
就这样在山林间艰难跋涉了十天,岩耕的身形比初来时清瘦了些,气色却还算不错,眼神也愈发明亮。他一路向下,没遇到半个人影,也没撞见什么致命危险。
累了歇脚时,他常会自嘲地笑笑:“别人穿越不是胎穿就是夺舍,我倒好,原样过来,不占别人便宜,也不害人性命,就是麻烦全得自己扛,倒也能接受。”
静下来梳理思绪时,岩耕发现自己确实有了些不同。只要集中精神,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本他穿越前正在翻看的《黄庭道经》。这部成书于汉魏年间的道家经典,此刻竟成了他最隐秘的依仗。
每当诵读那些七言歌诀,无论是洋洋洒洒的一百九十七句外景经,还是错落有致的一百六十句中景经,或是浩渺繁复的四百三十二句内景经,都像有股清泉淌过心田。
经文中讲述的存神养气之术,说人体脏腑骨节皆对应天神,潜心存思便能引神归体,踏上仙途。这些曾经只当故事看的文字,如今却让他生出真切的体悟,身体与精神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像石缝里的小草,一点点朝着阳光生长。
在这陌生的世界里,这部道经成了他唯一的慰藉与希望,让他在茫然中多了份笃定 —— 或许,这便是他能活下去的秘码。
喜欢从金土灵根开始证道长生请大家收藏:(m.2yq.org)从金土灵根开始证道长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