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的妇人用锄头覆土的动作轻柔,刚好能盖住肥料又不压实土壤,“得给土壤留点透气的缝隙,” 她的话语里带着经验,“就像人得喘气一样,《易经》‘泰极否来’,过犹不及,凡事都得留有余地。” 远处的孩童们提着水壶给田埂边的小树浇水,水壶的容量相同,每棵树浇的水量一样,“东边的树喝,西边的树也得喝,” 领头的孩子吆喝着,声音在田野里回荡。
村东的空地上,几位老汉正用竹篾编箩筐。青竹在他们手中弯曲的弧度圆润,“这筐得‘圆中带方,方中含圆’,” 编筐的动作平稳,竹篾交织的纹路如八卦图,“圆则灵活,方则稳固,暗合《易经》‘方圆之道’,装东西既不会散落,也不会变形。” 每个箩筐的大小相同,却各有细微的差别,“大体一致,小处不同,才是自然之理,” 老木匠的话语里带着智慧。
来取箩筐的农妇带了自家做的点心,分成小碟放在竹编的托盘里,“换您编的筐,” 推让的动作透着真诚,“您的筐结实,我的点心香甜,正好互补。” 老汉们分点心的动作自然,每人碟里的量相差不过半勺,“《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分享才能多得。”
在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妇人正忙碌地准备着立夏饭。案上摆放着各种食材,有洁白的糯米、翠绿的豌豆、金黄的蚕豆、鲜艳的腊肉和鲜嫩的春笋,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但却并不显得杂乱无章。
掌勺的厨娘手法娴熟,她将各种食材搅拌均匀,口中念叨着:“这饭啊,讲究的是‘五谷杂粮,五味调和’。”她的动作轻柔而又有力,仿佛每一下都蕴含着对这道美食的深刻理解。“多一种食材就会显得杂乱,少一种又会让人觉得寡淡无味,只有让每种食材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味道,同时又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像《易经》里所说的‘太和’之象一样。”
煮饭的陶锅正冒着腾腾的热气,锅盖被掀开的瞬间,一股浓郁的香气如同一股清泉般涌出,迅速弥漫在整个厨房,然后顺着门缝飘到了外面的空气中。这股香气让人垂涎欲滴,仿佛能透过鼻子直接感受到那米饭的香甜。
“这饭还得焖一刻钟才行。”厨娘果断地关火,然后盖上锅盖,让米饭在余温中慢慢焖熟。“多焖一分钟就会糊掉,少焖一分钟则会夹生,只有让每一粒米都充分吸收汤汁,才能煮出软糯可口的立夏饭。”
盛饭的陶碗大小一致,摆放得整整齐齐。分饭的妇人动作迅速而又有条不紊,她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合理地分配着米饭。“干活的人多盛一点,毕竟他们消耗大;老人和孩子就少盛一点,以免吃不完浪费。”她边说边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立夏饭端上桌,每个人的碗里都分量均匀,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林羽接过立夏饭,米饭的软糯中混合着各种食材的鲜香,像把立夏的味道都装进了碗里。“配着新酿的米酒吃,” 递饭的妇人往他碗里倒酒的动作轻柔,“酒能解腻,饭能充饥,正好一对。” 灶台边的陶罐里,腌着的立夏蒜泛着青绿,蒜瓣的大小相同,“这蒜得‘腌至七七四十九天’,” 腌蒜的妇人话语里带着讲究,“天数够了,味道才够醇厚,《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长都有定数。”
夜深时,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看村民们扛着农具陆续回家,田埂上的灯火像串流动的星,慢慢隐进夜色。远处的稻田里,蛙鸣此起彼伏,像在演奏一首生命的赞歌。“立夏的夜,得‘静听万物生长’,” 客栈掌柜的话语里带着诗意,手里捧着刚煮好的立夏蛋,“《易经》‘乾卦’说‘天行健’,这蛙鸣也是天地的呼吸。”
祭灶神的神台已收拾干净,残留的烛泪凝固成小小的丘,案上的五谷已被收好,装进陶罐留作种子。“灶神收了咱的敬,会护着咱庄稼丰收,” 守台的老汉往陶罐里撒了把新麦,动作虔诚,“《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咱跟着自然走,准没错。”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节奏比往日明快些,像是在为生长的万物伴奏。
林羽翻开《太初规则》,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其中一页画着幅立夏农耕图,薅秧、施肥、编筐、做饭的场景连成环形,像一个生生不息的轮回。他摸出怀里的罗盘,铜针在 “离” 位轻轻颤动,指针映着窗外的月光,泛出温润的光泽 —— 这是他离开家乡后,罗盘第一次在 “离” 位如此灵动,像是与这片土地的生机产生了共鸣。
他突然想起《道德经》里的话:“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所谓规则的公平,不在刻意的强求里,而在顺应生长的自然中 —— 是薅秧的分寸、施肥的多少、编筐的方圆、做饭的火候,是每种劳作在生长中守住的那点 “时宜”,既不阻碍生长,也不纵容无序,像给立夏划下的一道温柔界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yq.org)规则道书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