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烽火·龙城飞将的黎明》
铁骑争锋 - 卫霍时代的开启 (公元前129年 - 公元前119年)
19:四路齐发·初试锋芒(公元前129年 春 长安未央宫)
长安城的春天,柳絮纷飞,却驱不散未央宫深处的凝重。距离那场耗资巨大、最终却沦为天下笑柄的“马邑之谋”空等,已经过去了四年。这四年,对于雄心万丈的汉武帝刘彻来说,是屈辱与焦灼交织的四年。(背景回顾:马邑之谋的阴影)
匈奴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狠。他们仿佛嗅到了汉朝内部的不安,更加频繁地南下劫掠,边郡的烽火台几乎没有熄灭过。鲜血、哭嚎、焚毁的村落……这些消息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年轻皇帝的神经。(边患持续:匈奴报复性劫掠)
“陛下!代郡急报!上月匈奴左贤王部又破关而入,掠走百姓数千,牲畜数万!”
“上谷战报!匈奴骑兵突袭,戍边校尉战死……”
一份份染血的战报堆在御案上,刘彻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猛地一拳砸在案上,震得笔砚跳动:“岂有此理!欺人太甚!”(武帝的愤怒与不甘)
不能再等了!马邑的教训是深刻的,但绝不是放弃的理由。匈奴必须被狠狠地教训,汉家的尊严必须用铁与血来重塑!刘彻眼中燃烧着决绝的火焰。(武帝的决心:再次反击)
这一次,他不再寄希望于复杂的埋伏和诱饵。他要用堂堂正正之师,主动出击!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型:分兵数路,同时出击,打乱匈奴的部署,寻找战机!
“宣韩安国、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卫青!”刘彻的声音响彻大殿。
很快,五位将领肃立阶前。气氛紧张而肃杀。(点将:五位出征将领)
护军将军:韩安国(老成持重,经验丰富,曾参与马邑之谋,虽主和但能力受认可),统兵一万,出渔阳郡(今北京密云西南)。
轻车将军:公孙贺(卫青姐夫,沉稳可靠),统兵一万,出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骑将军:公孙敖(年轻将领,武帝近臣,但缺乏大战经验),统兵一万,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
骁骑将军:李广(“飞将军”,威震匈奴,传奇名将,却也以倒霉着称),统兵一万,出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南)。
车骑将军:卫青(这是最引人瞩目的任命!卫青,卫子夫的弟弟,曾是平阳公主府的骑奴出身!虽然近年在宫中担任侍中,颇受信任,但从未独当一面统领大军!),统兵一万,出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东南)。(核心焦点:卫青的任命及其背景)
这任命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嗡嗡声。韩安国、公孙贺、李广,都是宿将,公孙敖是武帝亲信,唯有卫青……一个骑奴出身的外戚?让他单独统领一军?陛下是不是太过……偏爱了?(朝堂的非议:对卫青能力的质疑)
连李广的眼神中都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以为然。他身经百战,勇冠三军,尚且常遇挫折,一个毫无实战经验的年轻人,能行吗?
刘彻将这些反应尽收眼底。他站起身,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最终停在卫青身上。卫青身姿挺拔,面容沉静,眼神清澈而坚定,并未因周围的目光而显慌乱。(卫青的特写:沉稳内敛)
“诸卿!”刘彻声音洪亮,不容置疑,“匈奴肆虐,边民涂炭!朕意已决,四路大军(实际五人,但公孙贺与卫青路线近,有时合称四路),同时出击!目标:寻找匈奴主力,给予痛击!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务求斩获,扬我国威!”(作战目标:主动出击,寻找战机)
他顿了顿,看向卫青:“车骑将军卫青!”
“臣在!”卫青跨前一步,声音平稳有力。
“你出上谷,朕予你临机决断之权!记住,你的剑,代表的不仅是你自己,更是朕,是大汉的威严!切莫辜负!”
“臣,卫青!誓死以报陛下隆恩!必不负使命!”卫青深深一躬,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武帝对卫青的信任与期望 / 卫青的誓言)
殿内的议论声渐渐平息。皇帝的意志不容更改。五位将领领了虎符、印信,带着各自的重任,踏上了征途。长安城万人空巷,为大军送行。百姓们眼中充满了期盼,也夹杂着深深的忧虑:这次,能赢吗?尤其是那个年轻的卫将军……(大军出征:希望与疑虑并存)
【本章启迪】:阴影下决断,质疑中启程。警示我们: 失败(马邑之谋)后的蛰伏期,往往酝酿着更大的爆发(武帝决心反击)。突破常规的用人(启用卫青),可能引来非议,但也可能创造奇迹。 信任(武帝对卫青)是巨大的动力,也是沉重的责任。当机会(独领一军)落在肩上,无论出身(骑奴),都要用实力(未来的战功)来证明自己。行动(主动出击)永远比空等更有力量。
20:迷途困顿·奇兵北指(公元前129年 夏 塞外草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m.2yq.org)天朝魂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