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剿零陵一处负隅顽抗的山寨时,守寨的蛮族首领依仗地势险要,拒不投降,还射伤了多名官军士兵。孙坚亲自督战,付出一定代价攻破山寨后,他下达了一个冷酷的命令:
“冥顽不灵,抗拒天兵!所有负隅之贼,无论首从,尽数坑杀!首级筑为‘京观’,立于道旁,以儆效尤!”
命令一下,连他的一些部下都感到心惊。那座由数百颗头颅堆积而成的恐怖“景观”,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为过往行商的噩梦,也成为孙坚“嗜杀”之名的重要佐证。
在处理投降的叛军和与叛军有牵连的豪强时,孙坚也极少怀柔。他信奉的是“乱世用重典”。但凡查实与区星勾结,或是在叛乱中为虎作伥的当地豪强,往往直接派兵抄家,主犯问斩,家产充公,手段雷厉风行,毫不留情。短短时间内,被他以各种罪名处决的地方豪强、小吏乃至疑似通匪的平民,数量惊人。
他的副将曾委婉劝谏:“太守,陛下临行前嘱咐,当有安抚之策。如此酷烈,恐失民心,亦恐朝中非议。”
孙坚却只是冷哼一声,擦拭着古锭刀上的血迹,目光锐利如刀:“此地民风彪悍,蛮夷混杂,向来畏威而不怀德!唯有施以雷霆手段,将其彻底打怕,杀到他们胆寒,才能真正换来长治久安!些许腐儒的非议,何足道哉?陛下要的是结果,是荆南的平定!我孙文台问心无愧!”
他确实做到了。在他的铁腕镇压下,荆南三郡的叛乱以惊人的速度被平息下去,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捷报和请功的奏表,伴随着记录他赫赫战功的详细战报,以及抄没的巨额财富清单,被快马加鞭,送往洛阳。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几封内容迥异的密信,也通过不同的渠道,悄然送入了洛阳城。
一封是荆州刺史王叡的奏疏,文中先是肯定了孙坚的平叛之功,但笔锋一转,详细描述了孙坚“杀戮过甚”、“筑京观以骇民”、“擅杀地方着姓”等行为,暗示其有“邀功跋扈”、“不恤民情”之嫌,言语间充满了忧虑和不满。
另一封,则来自悄然活动在荆南地区的“御史暗行”。他们的密报更为客观,但也如实记录了孙坚种种酷烈手段在当地民间和士人阶层中引发的恐惧与怨言,甚至提到了“小儿闻孙文台之名而止啼”的细节。
第三封,则出自司空袁隗的门客之手,直接送到了袁府书房。信中,不仅强调了孙坚的“残暴”,更隐隐将孙坚的崛起,与皇帝刘宏前番“杯酒释兵权”、重用新生代将领的政策联系起来,暗示此等“只知效忠皇帝一人”的鹰犬之将,若不加约束,恐成帝国之患。
阳光照耀在洛阳宫殿的飞檐上,闪烁着金光。德阳殿内,皇帝刘宏的御案之上,一边是孙坚那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骄傲和绝对忠诚的捷报与请功文书,另一边,则是那几封措辞各异,但指向却惊人一致的密信。
刘宏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光洁的桌面,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他欣赏孙坚的勇猛和效率,也需要这样的利刃来为他开疆拓土,震慑不臣。但他同样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将者若只知杀戮,不懂怀柔,绝非国家之福。
更重要的是,朝中旧势力,显然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对被他破格提拔的“寒门鹰犬”进行攻讦。
该如何处置这把刚刚立下大功,却已卷入党争漩涡,并且可能伤及自身的“江东猛虎”?
是下诏申饬,约束其行为?是明升暗降,调离荆州?还是…力排众议,继续重用,甚至…再添一把火?
刘宏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他拿起那份来自御史暗行的、最为客观翔实的密报,又看了看孙坚那份言辞恳切、充满建功立业渴望的请功奏表,陷入了沉思。
荆南的烽火暂时熄灭了,但洛阳朝堂之上,一场关于如何驾驭这把“利刃”的、没有硝烟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孙坚的命运,以及这把利刃未来将指向何方,都系于这位年轻帝王此刻的权衡与决断之中。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爱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爱言情!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