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环。隆泰证券的客户室内,冷气开得很足,与窗外闷热的雨季形成鲜明对比。萧亚轩,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香奈儿风格套装,小腹的隆起被巧妙的设计所遮掩,更添几分成熟风韵。她坐在舒适的皮质沙发上,面前的红木茶几上摊开着几份最新的财经报纸和报表。坐在她对面的,是西装革履、神情专注的客户经理陈先生。
谢亦菲坐在稍远一些的位置,穿着一件料子柔软、款式保守的连衣裙,她的孕相尚不明显,但眉宇间少了几分在北大荒时的天真烂漫,多了几分沉静与观察。她手里也拿着一份报表,眼神却略带迷茫,那些跳跃的数字和陌生的术语对她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萧女士,谢小姐,”陈经理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专业而不失恭敬,“近期市场波动确实加剧。北面边境的冲突、越南战事的胶着,以及欧美那边传来的‘滞胀’忧虑,都让航运和贸易相关股份的走势比较反复。”他指着曲线图上起伏的线条,“环球航运和东方海外近期都有不小回调。不过,长远来看,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地位无可替代,只要世界贸易的轮子还在转,航运业的根基就在。”
他的分析冷静而客观,体现了此时香港金融业开始出现的专业主义苗头。信息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口耳相传,而是依托于《信报财经新闻》、《经济导报》这类新兴财经报刊的深度报道和数据。
萧亚轩微微颔首,目光却落在另一份关于地产股的分析报告上。“那么,地产方面呢?”她的手指轻轻点着报告上“九龙仓”的名字。这个英资老牌企业,如今正悄然成为一些锐意进取的华资财团觊觎的目标,象征着香港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华资的崛起。
陈经理精神一振:“地产股则是另一番景象。萧女士眼光独到。本地人口持续增加,经济活跃,对住宅和商业楼宇的需求非常旺盛。加上政府土地供应政策……像九龙仓这样拥有大量珍贵土地储备的公司,长期价值备受看好。只是目前价位……”他顿了顿,露出一个心照不宣的笑容,“需要耐心和魄力。”
“我明白。”萧亚轩的声音平稳,“市场恐慌时,往往是机会。陈先生,按照我们既定的策略,在目前价位,继续分批吸纳我看好的那几只航运股,还有九龙仓。”
她的策略清晰而坚定:低位吸纳,长期持有。这不单单是为了短期套利,更是为了在未来的香港,为她们,也为那个远在烽火前线的人,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好的,萧女士,我会严格执行。”陈经理记录下来。
离开证券行,回到半山区宁静的书房。窗外雨声淅沥,室内却是一片知识的战场。
萧亚轩将几份核心文件铺在书桌上,转向一直安静跟随的谢亦菲。“亦菲,过来。”她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教导意味。
谢亦菲走近,目光落在那些复杂的报表上,依旧有些困惑。
“我知道这些对你来说很陌生,”萧亚轩放缓了语气,但眼神认真,“但我们必须学。以后,这不只是我的事,也是你的事,是我们这个家的事。”她特意强调了“家”字,将两人的命运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她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下“九龙仓”三个字,开始耐心解释:“你看,买股票,就是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公司赚钱了,可能会分一部分利润给股东,这就是‘股息’。”她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
接着,她又解释“市盈率”:“这个数字,简单说,可以帮你判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是贵还是便宜……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
谢亦菲听得非常专注,时而蹙眉,时而恍然。她不再是那个只需要操心仓库记录的北大荒姑娘,生存的压力迫使她必须快速蜕变,适应这个充满数字博弈的新世界。她拿起另一份报表,尝试着根据萧亚轩刚才的讲解,去理解那些曲线和数字背后的含义。
“亚轩姐,”她抬起头,眼中虽然还有不确定,却多了一丝跃跃欲试的亮光,“所以,我们低价买入,是相信香港会越来越好,这些公司也会越来越值钱,对吗?”
萧亚轩看着她眼中那抹初生的、对财富逻辑的理解光芒,欣慰地点了点头。“没错。投资,投的是未来。尤其是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更要看到希望。”她顿了顿,意有所指地补充,“就像我们相信,无论现在多么艰难,未来总有团聚的一天。”
这句话,像一道暖流,冲散了数字的冰冷。谢亦菲用力点了点头,再次低下头去研究那些报表时,神情更加认真。
萧亚轩看着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初到香港时的影子,在孤独和恐惧中强迫自己学习、适应、强大。只是,谢亦菲的蜕变,更迅速,也更决绝,因为支撑她的,不仅有新生命的重量,还有跨越烽火连天的牵挂。
窗外,香港的雨季依旧缠绵。书房内,两个女人,一个愈发沉稳干练,如同经历风浪后姿态更显雍容的牡丹;一个正破茧成蝶,从懵懂走向清醒,如同被疾风骤雨催开的玉兰。她们在时代的浪潮与个人的悲剧中,被迫锤炼着新的生存技能,用冷静的眼光审视着资本的流动,只为在那不确定的未来,为自己,为孩子,也为远方的他,构筑一个尽可能安全的港湾。投资的,不仅仅是股票,更是她们风雨飘摇的命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逆流60年代请大家收藏:(m.2yq.org)逆流60年代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