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的离开,如同从一台精密运转的超算中移出了主处理器。实验室的空气里,虽依旧弥漫着机器低沉的嗡鸣与代码敲击的脆响,却失去了那种驱动一切、近乎偏执却又充满创造力的灵魂。他留下的无形数据压力,像一种高维度的指令,悬置于每个人的心头,而一种被暂时搁置的期待,则在静默中发酵。
封瑶是第一个感知到这种“缺失”并主动填补的人。她比以往更早到达,也更晚离开,将自己完全沉浸在那份徐卓远留下的、堪称“思维地图”的密钥清单中。这已超越了单纯的代码维护,更像是一次对他构建的逻辑殿堂的深度考古与守护。她不仅能精准解读他每一个注释背后的潜在逻辑与防御性编程的深意,更能预判他因追求极致效率而可能忽略的边缘情况。她甚至不动声色地优化了几处冗余循环,其手法之精妙,仿佛本就该是这系统的一部分。她的工作状态,如同深海之下稳定运行的服务器集群,不为海面的风浪所动,却承载着维系整个生态平衡的至关重要的职能。
林骁,作为项目对外的接口和润滑剂,敏锐地察觉到了封瑶身上那种沉静而深刻的变化。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他偶尔插科打诨来调节气氛、略带疏离的学妹,而是在徐卓远缺席的真空里,悄然成为了项目内在稳定性的“定海神针”。他心中暗自惊讶,封瑶对技术核心的理解深度与项目进度的把控精准,已远远超出了一个“极具天赋的辅助者”的范畴。她更像是一个早已与徐卓远思维完成同步、随时准备接管的“备援核心”。这种认知让他对封瑶多了几分由衷的敬佩,也让他调整了自己的支持策略,将更多外部协调的压力扛在自己肩上,确保内部研发环境的最大稳定。
程雨薇的试探来得并不意外。她带着一份精心重新设计的并行处理逻辑方案找到封瑶,语气中混合着资深者的自信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试图重新确立话语权的迫切。
“封瑶,你看这个模块,”程雨薇将平板推过去,屏幕上色彩斑斓的流程图彰显着她的用心,“徐神之前的架构严谨度无可挑剔,但我觉得在效率上还有挖掘空间。这个新逻辑,理论上能提升15%的吞吐量。”
封瑶从代码的深海中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程雨薇的方案。她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迅速在脑海中构建了模拟执行环境。数秒后,她的指尖落在其中一个数据交换节点上,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技术笃定:
“雨薇学姐的思路很有启发性,并行化的方向是对的。不过,请容我指出,这个节点在瞬时高并发冲击下,有超过67.3%的概率会与底层内存管理的守护进程产生锁冲突。届时,它不仅无法带来性能提升,反而会成为系统的阿喀琉斯之踵,导致整体响应延迟飙升。学长当初的设计,看似保守,实则预留了足够的弹性缓冲和异常处理机制,核心目标是保障系统在极端负载下的绝对稳定性。”她顿了顿,看向程雨薇,“根据我们当前的项目阶段和外部环境评估,我认为,稳定性与可靠性的优先级,应远高于理论峰值性能的追求。”
程雨薇怔住了。她预想过封瑶可能会以“徐神的设计不容更改”来反驳,却没想到对方是以一种更深入、更底层的技术视角,直接洞穿了她方案中最脆弱的环节。这种精准的、直指核心的洞察力,让她试图重建的技术优越感瞬间瓦解。她看着封瑶那双清澈如泉、却仿佛能映照出代码底层所有逻辑流的眼睛,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这个“空降”的女生,所凭借的,绝不仅仅是运气或是徐卓远一时的青睐。她拥有着与徐卓远同频的、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更具全局平衡感的技术哲学。
“……你的分析有道理。”程雨薇有些讪讪地收回平板,眼神复杂地看了封瑶一眼,技术层面的争论意愿消散了,转而问出了一个更关乎人的问题,“徐神那边……有任何消息吗?”她试图从封瑶这里找到一点能与徐卓远产生联系的共同关切。
封瑶轻轻摇头,视线重新落回自己的屏幕,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对徐卓远行事准则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学长在处理核心家事。非必要不干扰,是他的原则,也是我们对他最基本的支持。”
程雨薇默然。她发现自己似乎从未真正理解徐卓远那种将一切(包括情感与责任)都进行模块化、优先级化处理的思维方式,而封瑶却仿佛天然就能接入他的频率,并能以同样的“语言”进行回应。一种微妙的挫败感,混杂着重新评估与一丝难以言明的嫉妒,在她心中升起。她不再多言,转身离开,背影里带着些许反思。
事实上,封瑶的内心并非表面那般波澜不惊。她的意识深处,始终分出了一个独立的、低功耗但永不中断的后台进程,持续监听着可能来自远方的任何信号。她会定时检查手机,确保通信通道的绝对畅通。每一个深夜,当她独自离开实验楼,清冷的路灯将她的身影拉长,她总会不自觉地驻足,望向南方——那是徐卓远家乡的方向。这个动作,与徐卓远离去那晚她的凝望悄然重叠,但这一次,她的目光里不再是无力观测的遗憾与迷茫,而是沉淀下来的、充满力量的守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