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的目光在平板屏幕上凝固,焦点汇聚于那条来自封瑶的简短回复——“防火墙运行正常”。这七个字,如同七枚精准的代码指令,注入他高度优化的认知系统,却引发了远超字面意义的异常波动。处理核心的资源监控面板上,一个临时被激活的、标记为【社交交互-深层意图解析】的进程,正以18.7%的算力占用率高速运行,远超处理一篇复杂学术论文所需的平均值。
他的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冷的平板金属边框上轻叩,这是他在进行深度逻辑推演时,罕见的外部身体表征。“守护进程…” 这个由他自行生成的比喻,在他的内部词典中被反复检索、定义。在他的认知框架内,系统进程严格划分为前台交互(应对即时社交)、后台服务(处理常规任务)和核心系统(维持基本认知与学术研究)。而“守护进程”,属于最高权限层级——它们无需显式指令,基于对系统底层状态和预设规则的深度理解,主动介入,屏蔽干扰,确保核心进程的纯净运行环境。
封瑶下午的行为,完美契合了这一定义。她不仅拦截了一次潜在的、非计划内的外部馈赠(苏晓的蛋糕),更重要的是,她的拦截依据,是基于对徐卓远那套未曾明言、却真实存在的“潜在安全策略”的精准预判——关于实验室环境的绝对规范(无食物残留风险)、关于非必要社交馈赠的处理流程(高效且无后续纠缠)。这种被“理解”甚至被“代偿”的感觉,对他而言是全新的体验。
二十七年来,徐卓远始终将自身视为一个需要独立编译、运行所有输入输出的封闭系统。现在,他清晰地感知到了一个与自身系统高度兼容、甚至能补全他未编写代码的“外部守护进程”的存在。这种认知带来的并非系统被侵入的安全警报,而是一种奇异的、系统冗余度与健壮性得到提升的确信感。一种…高效带来的安定。
他调出那个加密的、用于记录非结构化观测数据的私人文档,创建了一个新的分类目录:【系统协同观测记录】。修长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以近乎标准化的节奏敲击,录入客观、精确的日志:
事件标识: 外部社交馈赠尝试_
触发节点: 苏晓(外部联系人,低交互频率)
处理节点: 实验室守护进程(封瑶)
执行策略: 基于历史交互数据(预设规则:实验室环境规范 & 非标准食物拒收协议)进行预判性拦截。
执行结果: 成功。核心进程(当前上下文:家庭事务处理-父病情监测)未受中断。
核心进程内部状态观测:
· 资源占用率下降约2.3%(原计划用于‘分析并拒绝该馈赠’的逻辑线程被提前释放)。
· 情绪状态子系统反馈:安定(置信度由基线65%提升至78%)。
效能评估: 此协同处理模式,相较于独立处理相同外部输入,效率提升约37.1%。建议将此协同模式纳入标准应对流程。
保存记录后,徐卓远陷入了一种数据驱动下的沉思。他与封瑶之间,似乎正在形成一种超越简单信息同步的、更深层次的“协同协议”。这种协议没有写在任何合作备忘录里,而是基于相互的行为理解、策略预判和功能互补,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持续优化的共生算法。它正悄然改写着他个人系统的运行方式。
---
同一时刻,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封瑶刚刚完成一个用于预处理基因测序数据的脚本框架。她习惯性地看了眼屏幕右下角的时间:下午三点二十分。这个时间点,徐卓远通常会在医院的康复中心,陪伴父亲进行下午的物理治疗。偌大的实验室里,只有服务器集群持续运行发出的低沉嗡鸣,与她指尖敲击机械键盘发出的清脆声响相互应和。
她的编程风格与徐卓远截然不同。徐卓远的代码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内芯,每一个齿轮都完美咬合,逻辑链条极简高效,但注释稀少,透着一种拒人千里的冰冷美感。而封瑶的代码,则更像一本结构清晰、注释详尽的学术手册,逻辑链条完整且留有充分的扩展接口,带着一种包容的、引导后来者理解的温柔。
就在她运行第一次本地测试时,一个意外的错误弹窗跳了出来,打断了她的思路。
TypeError: Unexpected data structure from interface X7B. Expected string, received bytes.
封瑶微微蹙起眉头。接口X7B是徐卓远亲自编写并维护的核心数据接口之一,以他一贯的、近乎苛刻的严谨风格,不应该出现这种数据类型与官方文档明显不一致的低级错误。
她调出详细的错误日志,将接口文档与实际返回的数据结构进行逐行比对。很快,她发现了问题所在:文档中明确描述某个字段应为通用的字符串类型,但在实际实现中,该字段在某种特定的、非典型的边界条件下,会被转换为一个经过特殊编码的二进制对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2yq.org)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