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消息如同被点燃的引线,接二连三地传来,且一次比一次严峻。沪上的内战并未如某些人期望的那样迅速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卢勇详与齐颉源的部队在沪上市区及周边反复拉锯,繁华的街市沦为废墟,无辜的市民死伤枕藉,租界虽暂时幸免,却也风声鹤唳。更糟糕的是,战火有向江浙蔓延的趋势,报纸上连篇累牍的都是触目惊心的战报和难民潮的惨状。
奉垣城,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春末夏初,阳光正好。奉垣城的建设热潮,非但没有因南方的战乱而停滞,反而呈现出一种“这边风景独好”的如火如荼。
得益于对俄战争的赔款和缴获的部分工业设备,以及霍家“坐观其变,固本培元”的明确策略,一系列基础建设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马。
城东,兵工厂的扩建工程已经完成大半,新的车间高大宽敞,里面安装着通过赔款换来的、虽然不算最先进但远超从前的机床。沈未央几乎泡在了这里,与赵工等骨干一起,调试设备,规划着更高效的生产流水线。机器的轰鸣声,在他听来,比任何乐章都更令人振奋。
城西,依托“启明”实业化工厂的基础,一个更具规模的“奉垣工业园”开始了前期平整土地的工作。霍聿枭亲自划定了区域,计划吸引更多的民用工业入驻,实现产业的聚集效应。霍云苓成了这里的常客,拿着规划图,兴致勃勃地跟工程师讨论着厂房布局和道路规划,那股认真劲儿,颇有几分沈未央的风范。
而在奉垣城内,市政改造也在悄然进行。拓宽主要街道,修建排水系统,架设更多的路灯……虽然只是初步,却让这座北疆重镇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引人注目的是,一所由霍家出资、沈未央参与设计课程规划的“奉垣职业技术学堂”开始招生,旨在培养急缺的技术工人,消息一出,报名者络绎不绝。
这一切,都离不开霍聿枭的强力推动和霍正雄的默许支持。
霍府书房里,霍聿枭看着奉垣城最新的发展规划图,对沈未央说:“南方打得越凶,我们越要沉住气,把自家院子收拾好。枪炮要造,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东西,更要造。”
沈未央深以为然。他指着地图上工业园的位置:“这里将来不仅可以生产肥皂、牙粉,还可以尝试生产更廉价的玻璃、纸张,甚至简单的农机具。基础打好了,将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你放手去做。”霍聿枭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是毫无保留的信任,“需要什么,直接跟秦穆说,或者来找我。”
正说着,秦穆送来了最新的南方战报和一份意外的信件。
战报显示,沪上的战事已陷入僵局,双方损失惨重,民生凋敝。而那封信,则来自南方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实业家,信中表达了对南方局势的失望和对奉天安定环境的向往,委婉地询问北上投资的可能性。
“看,效果来了。”霍聿枭扬了扬手中的信,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笑意,“乱世之中,安稳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沈未央也笑了,但笑容里带着一丝凝重:“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如何安置好这些南来的资本和人才,如何平衡本地与外来者的利益,都需要仔细考量。”
“所以更需要你把关。”霍聿枭看着他,“你脑子里的那些条条框框(指管理制度和规划),比我们这些粗人想得周全。”
傍晚,沈未央和霍聿枭难得地一起在霍府花园里散步。夕阳的余晖给亭台楼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与南方传来的血色战报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时候觉得,我们在这里搞建设,有点……像是在世外桃源。”沈未央看着远处工地上忙碌的身影,轻声说。
霍聿枭握住他的手,目光坚定而悠远:“这不是世外桃源,这是根基。南方那些人,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却忘了根本。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若没有坚实的根基,没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产业,再多的枪炮,也守不住繁华。”
他转头看向沈未央,眼神柔和下来:“未央,我们一起,把这里建成真正的桃源,如何?一个枪炮充足、仓廪充实、人人有盼头的桃源。”
沈未央回握住他的手,用力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很难,前路必然还有无数荆棘,但看着身边这个男人,看着这片正在焕发生机的土地,他心中充满了力量。
南方的天空被硝烟染红,北地的土壤正孕育着希望。
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他们选择了一条看似笨拙,却或许能通向更远方的道路——建设。
喜欢穿到民国当庶子,我靠科学撩少帅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到民国当庶子,我靠科学撩少帅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