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奉垣城仿佛一株汲取了充足养分的老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战争的阴霾并未远去,但在这片被刻意守护的土地上,建设与发展的热潮已然成为主旋律。每一天,这座城市似乎都在悄然改变着模样。
以“启明”实业为龙头,奉垣的民族工商业呈现出井喷之势。化工厂不仅稳定生产肥皂、牙粉,更在沈未央的指点下,开始尝试生产简易的甘油、纯碱等基础化工原料,虽然纯度不及后世,却已能满足本地部分工业需求,打破了洋货的垄断。
霍云苓俨然成了奉垣商界的风云人物。她不再满足于固守“启明”的品牌,凭借霍家的背景和灵活的头脑,牵头成立了“奉垣工商促进会”,吸引了不少南逃而来的资本和本地商人加入。商会集资兴建的“奉垣百货”拔地而起,里面不仅售卖“启明”系列产品,还有本地生产的布匹、搪瓷制品、甚至一些小型农机具,货品琳琅满目,顾客摩肩接踵。
“未央哥哥,你看!这是我们商会刚谈下来的关内瓷器代理!”霍云苓拿着一份合同,兴奋地跑进沈未央的办公室,脸上洋溢着干事创业的激情,“还有啊,咱们的肥皂,现在都卖到津口去了!”
沈未央看着她充满活力的样子,不禁莞尔。商业的繁荣,不仅带来了税收和就业,更重要的是一种自信心的建立。
城外的黑土地上,变化同样巨大。在沈未央的建议和霍聿枭的支持下,奉垣成立了首个“农业技术推广站”。沈未央凭借记忆和有限的实验,筛选出几种适合本地气候的高产作物种子进行小范围试种,并指导农民使用简易的、由兵工厂附属农具厂生产的铁制犁铧和施肥方法。
虽然还没有化肥,但合理的轮作和土法堆肥技术的推广,已让部分试验田的产量有了显着提升。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甚至开始尝试种植沈未央“推荐”的甜菜,据说化工厂正在研究用甜菜制糖的技术。田野间,不再是单一的庄稼,而是呈现出一种充满希望的多样性。
变化最大、也最核心的,依旧是兵工总厂及其研究院。
电磁炮项目虽然还未实现小型化,但第二代试验机的体积和能耗已经大幅降低,射程和精度也有了明显提升。顾宗棠几乎住在了实验室,与赵工带领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材料与能源的难题。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顾宗棠的电磁理论支持和沈未央的化学配合下,第一代“雷霆式”半自动步枪的样枪,已经走下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的极端环境测试。这种步枪摒弃了传统的栓动结构,射速更快,可靠性更高,虽然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但其展现出的火力优势,让参与测试的所有军官都为之震撼。
同时,针对毒气的防护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于上海实验室数据的反向推导,沈未央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活性炭过滤罐的简易替代品,并设计出了相对轻便、密封性更好的橡胶防毒面具(橡胶来自南洋采购),开始小批量配发给精锐部队。
这天,霍聿枭亲自来到试验场,观摩“雷霆式”步枪的实弹测试。
“砰!砰!砰!砰!”
急促而稳定的射击声回荡在靶场上空,远处的靶标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碎屑横飞。相比之前拉一下打一发的步枪,这种连续射击的能力,无疑是颠覆性的。
“好!”霍聿枭放下望远镜,眼中精光四射,他转身对陪同的沈未央和顾宗棠说道,“这东西,一旦量产列装,咱们的步兵火力,能压着对面打!”
沈未央点了点头,但语气依旧冷静:“量产还需要时间,新的生产线正在搭建,对工人技术要求也高。而且,子弹消耗会成倍增加,对我们的后勤也是考验。”
“不怕!”霍聿枭大手一挥,“只要能造出来,其他的问题,我来解决!未央,宗棠,你们又立了一大功!”
顾宗棠腼腆地推了推眼镜,脸上是掩不住的成就感。
夕阳西下,将奉天城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工厂的烟囱依旧冒着淡淡的烟,那是生机与力量的象征;新修的马路两旁,路灯正在被逐一安装;城外田野里,农人扛着新式农具归家,脸上带着对收获的期盼。
霍聿枭和沈未央并肩站在帅府的高处,俯瞰着这座正在脱胎换骨的城市。
“有时候看着这些,会觉得我们在沪上受的那些憋屈,都值了。”霍聿枭感慨道。
沈未央望着远方,目光悠远:“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外面的敌人也依然强大。但至少,我们证明了,这片土地和我们的人民,只要给予方向和机会,就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霍聿枭握住他的手,坚定地说:“嗯,这只是开始。我们一起,带着奉垣,带着北地,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
北地的风,依旧凛冽,却已带上了新生的气息。
喜欢穿到民国当庶子,我靠科学撩少帅请大家收藏:(m.2yq.org)穿到民国当庶子,我靠科学撩少帅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