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齐厌为目标的第二天,季云瑶便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行动。
她没有像前世对顾烬那样,试图通过制造偶遇或展现柔弱来吸引注意。
她深知,对于齐厌这种智商超群、心高气傲的天才,肤浅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
她需要一种更高级、更不容拒绝的接近方式——让他主动注意到她,甚至需要她。
她的切入点,是齐厌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备受校方和业界瞩目的顶尖项目组——“智眸”。
这是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前沿研究的团队,由计算机系最权威的教授牵头,齐厌在其中负责核心算法架构。
季云瑶利用自己前世积累的商业眼光和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知”,结合这一世设计系学生的身份优势,开始深入研究“智眸”项目组公开发表的论文、技术报告和相关新闻。
她很快将目光锁定在项目组近期公布的一项关于“复杂动态场景下多目标精准识别”的算法突破上。
这项技术被认为是“智眸”即将推向市场的关键,备受赞誉。
然而,季云瑶在反复研读其技术白皮书后,凭借远超当前时代的认知(融合了未来几次轮回中接触到的类似技术瓶颈信息),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极其隐蔽、但可能致命的潜在漏洞。
这个漏洞并非算法本身的设计错误,而是在特定极端数据输入和复杂环境变量叠加下,可能引发识别逻辑链的“雪崩式崩溃”,导致系统误判甚至失效。
在当前实验室的理想测试环境下,这个问题几乎不可能暴露,但一旦投入实际应用,遭遇复杂现实场景,后果不堪设想。
找到了突破口,季云瑶并没有急于行动。
她花了整整三天时间,闭门不出,将自己关在宿舍或图书馆的独立研讨室里。
她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漏洞的原理和潜在危害,更结合自己设计思维和用户心理学的知识,构思了一套极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软性补丁”解决方案。
她没有试图从底层修改齐厌的复杂算法(那会暴露她过于超前的技术能力,引人怀疑),而是巧妙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预测和环境感知的“动态权重调节机制”,作为算法外层的辅助防护。
这套方案,更像是一种精妙的“战术补充”,既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又完全尊重和兼容了原有的核心算法,实施起来相对平滑。
整个过程,她逻辑缜密,论证清晰,方案极具创意和实用价值。
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理解,更是对产品化、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
这份功力,远超一个大二设计系学生的水平,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产品架构师。
准备就绪后,在一个深夜,季云瑶通过加密的网络节点,将这份详尽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以匿名邮件的形式,发送到了“智眸”项目组的官方公开邮箱。
邮件标题只有简洁的一行字:「关于“智眸”动态识别算法潜在风险的技术探讨」。
她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只在邮件末尾附上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期待‘智眸’洞察万物,亦能洞察自身。一位匿名的关注者。」
做完这一切,季云瑶清除了所有操作痕迹,合上电脑。
她走到宿舍的盥洗台前,用冷水洗了把脸,抬头看着镜中的自己。
容颜依旧青春靓丽,甚至因为专注和思考,眉宇间更添了几分独特的英气与魅力。
但那双眼睛深处,却是一片冷静到极致的深邃。
她轻轻抚平额前的一缕碎发,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运筹帷幄的笑意。
“接近一座堡垒,最好的方式不是强攻,而是让他亲自为你打开一扇门,”
她对着镜中的自己,无声低语,
“一扇他认为……通往胜利的门。”
现在,门铃已经按响。她只需要耐心等待,堡垒的主人,亲自出来探查。
……
与此同时,“智眸”项目组实验室。
已是凌晨,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齐厌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飞速滚动。
他刚结束一段核心代码的调试,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习惯性地点开了项目组的公共邮箱,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那封匿名邮件,在一堆学术会议邀请和合作咨询中,显得格外突兀。
他本打算像处理垃圾邮件一样将其删除,但那个直指核心的标题,让他停顿了一下。
鬼使神差地,他点开了邮件。
起初,他眉头微蹙,带着审视和怀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眼神锐利起来。
他坐直了身体,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这是他在深度思考时的习惯。
邮件指出的问题,角度刁钻,论证严谨,直击他算法设计中一个连他自己都未曾深入思考过的“盲区”。
而更让他心惊的是,对方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粗暴的修改,而是一种充满巧思的“协同增强”,完美弥补了潜在缺陷,甚至提升了算法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爱他至死时请大家收藏:(m.2yq.org)爱他至死时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