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二月,京城的春寒尚未完全褪去,御书房内却暖意融融。窗外的柳枝抽出了嫩黄的新芽,随风轻摆,带来了淡淡的春天气息。按照皇室的教学安排,博学多识的周先生开始为萧承泽讲授《史记》中的治国篇章,而萧承月则在一旁旁听,偶尔也会就感兴趣的内容提问。这堂经史课,不再是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要让孩子们从历史的兴衰得失中,领悟治理国家的核心要义,明白“以民为本”的千古真理。
周先生是前朝的翰林学士,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穿着一身藏青色的儒衫,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坐在御书房的案前,面前摆放着一本泛黄的《史记》,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解。萧承泽穿着一身天青色的常服,端坐在案前,腰背挺直,神情专注;萧承月则穿着浅粉色的衣裙,坐在哥哥身旁,手中捧着一本《列女传》,偶尔抬头看向周先生,眼中满是好奇。
“太子殿下,今日我们来讲《史记·孝文本纪》中的‘文景之治’。”周先生翻开《史记》,声音沉稳而有力,“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在位二十三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汉景帝刘启一起,开创了汉朝最繁荣稳定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萧承泽点点头,问道:“先生,‘文景之治’是怎样的景象?百姓们的生活是不是很好?”
“正是如此。”周先生笑着回答,“文景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充盈,国库富足,社会安定,犯罪率极低。史书上记载,当时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有的甚至腐烂变质;府库里的铜钱多得用不完,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都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仁政的结果。”
“那汉文帝推行了哪些仁政呢?”萧承泽追问道,眼中满是求知的欲望。
周先生缓缓说道:“汉文帝的仁政,核心是‘体恤百姓、与民休息’。首先,他减免了繁重的赋税。秦朝末年,赋税沉重,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汉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将田赋从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后来甚至连续十二年免征田赋,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其次,他重视农桑,鼓励百姓耕种。他多次下诏书,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要求各级官员亲自带头耕种,还设立‘力田’官,奖励勤劳耕作、粮食丰收的农户。此外,他还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如肉刑,改用笞刑,体现了对百姓生命的尊重。”
讲到这里,周先生停顿了一下,看着萧承泽,问道:“太子殿下,你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为什么要重视农桑?”
萧承泽皱着小眉头,认真思考起来。他想起了父皇在帝王之术课上的教导,想起了在燕云秋收时看到的百姓劳作的场景,想起了惠民医馆里百姓看病时的艰辛。他沉默了片刻,抬起头,看着周先生,说道:“先生,我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只有根扎得深、长得壮,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百姓富足了,才能安心种地、织布,国家才能有充足的粮食和布匹,才能收取赋税,充实国库;百姓安居乐业了,才不会起来反抗,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强盛。如果百姓生活困苦,吃不饱、穿不暖,就会心生怨恨,甚至揭竿而起,国家就会陷入动荡,就像秦朝一样,最终走向灭亡。”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就像我们在燕云看到的,当年燕云遍地流民,土地荒芜,国家不仅收不到赋税,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救济流民;后来父皇和母后推广高产作物、整顿吏治,减轻百姓的负担,百姓们才有了活路,开始安心种地,燕云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百姓们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向国家缴纳赋税,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强盛。这和汉文帝减免赋税、重视农桑的道理是一样的,对吗?”
周先生闻言,眼中满是惊喜与赞许,他连连点头:“太子殿下说得太好了!孺子可教也!你能举一反三,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深刻理解‘百姓是国家根本’的道理,将来定能成为一位体恤百姓、励精图治的君主。”
周先生继续说道:“太子殿下说得没错,汉文帝之所以能开创‘文景之治’,正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他曾说过:‘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他知道,只有让百姓专心务农,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减免赋税,就是为了让百姓能有更多的积蓄,用于改善生活、扩大生产;重视农桑,就是为了鼓励百姓积极耕种,提高粮食产量。这一系列政策,看似是让国家暂时减少了收入,实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是‘藏富于民’的智慧。”
“藏富于民?”萧承泽好奇地问道,“先生,什么是‘藏富于民’?”
“‘藏富于民’,就是让百姓富裕起来,让财富集中在百姓手中。”周先生解释道,“百姓富裕了,就会增加消费,带动商业的发展;百姓有了积蓄,遇到灾荒年景,就不会流离失所,国家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进行救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就会安定,国家的统治才能稳固。反之,如果国家一味地搜刮百姓,将财富集中在国库中,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国家最终也会走向衰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m.2yq.org)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