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详细解释道:“可试行‘盐引招标’之制,遴选有实力、信誉佳之大商贾,于指定区域承包销售,朝廷严格管控源头产量与质量,商贾凭引运销,既可减少官府经营之弊,又可凭借标金增加收入。同时,严查私盐,确保官盐畅通。铁、茶亦可参照此例,加以变通。如此,或可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充实国库。”
这个方案融合了武泽苍现代思维中关于“市场化”和“效率”的模糊概念,经过李慕等人的消化和完善,已然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阁臣们细细品味,虽觉新奇,但细想之下,似乎确是一条可行之路,纷纷点头称善。
“开源节流”的组合方案初步议定,内阁这台新生的机器开始高效运转。李慕亲自起草奏章,向武泽陈明方案细节;张世安则立即着手搭建“清产核资司”的班子;其他阁臣也各自领了任务,分头与户部等相关衙门对接。
然而,钱的问题只是其一。新政落实的关键,终究在于“人”。尤其是地方上的执行者。
几日后,吏部侍郎亲自来到文渊阁,向内阁诉苦:“李相,张老,非是下官推诿,实在是……各地州县官员,多循旧例,对新政所言‘新式农法’、‘工坊技艺’大多一窍不通,甚至心存抵触。仅靠几纸文书,几道政令,确实难以推动。且州县佐贰官员名额有限,精通此道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人手……实在不足啊!”
李慕沉吟片刻,看向张世安:“张老,您看……”
张世安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缓缓道:“祖宗成法,官吏皆有定数,不可轻变。然事急从权……老朽倒有一策,或可暂解燃眉之急。”
“哦?张老请讲。”
“可仿古时‘幕僚’之制,但略有不同。”张世安道,“准许各州县主官,自行征聘熟悉农工、水利、算学、刑名之民间人才,充任‘政务顾问’。此等顾问,不入流,无品级,不占官吏名额,其薪俸,可由地方财政酌情支取一部分,朝廷再设一项‘新政推行专项补贴’,按各州县推行成效予以拨付,专款专用,以补其不足。”
此策一出,李慕眼中顿时一亮。妙啊!这相当于在原有的官僚体系之外,开辟了一条“特殊人才通道”。既不触动现有的官员选拔和晋升制度(减少来自吏部和传统士大夫的阻力),又能将那些拥有专业技能、却因科举不畅或无背景而无法入仕的人才吸纳到新政推行的事业中来。虽然这些“政务顾问”没有正式品级,但其薪酬与新政成效挂钩,必然竭力办事。而且,由地方主官自行征聘,也给了他们一定的灵活性和责任感。
“张老此策甚善!”李慕抚掌,“既可弥补地方官员专业之不足,又可绕开某些……不必要的掣肘。当立即拟旨,颁行天下!”
诏令很快以明发上谕的形式通传各省府州县。果然,此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地方的积极性。许多苦于无人可用的州县官开始四处寻访“能人”,一些郁郁不得志的民间工匠、精通农事的田舍翁、甚至是对新学感兴趣的落第秀才,得以进入官府,发挥所长。尽管这个过程难免会有鱼龙混杂、任人唯亲的现象,但总体上,为新政的落实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与此同时,内阁加强了对地方奏报的审核与监督。李慕亲自制定了一套《新政推行考核细则》,要求各地按月上报新政各项措施的进展情况,并附详细说明。
对于那些在奏报中一味强调困难、言辞闪烁、缺乏具体行动和数据的州县,内阁不再像前朝那样留中不发或温言抚慰,而是直接由当值阁臣草拟“阁票”(处理意见),或“着该省巡抚严查督办,限期回复”,或“申饬该州县官怠政之过,若再无起色,考功司记录在案”。这些措辞严厉的“阁票”随着奏章一同发回,让许多习惯了敷衍塞责的地方官心惊肉跳。
反之,对于像原和州(现已成为新政模范区)及其周边一些推行新政得力的地区,内阁则不吝褒奖。不仅在其奏章上批示“所办甚好,着各省仿照推行”,还将他们的成功经验整理成详细的案例,包括如何组织百姓学习新农具、如何筹集资金兴修小型水利、如何与地方乡绅协调等等,编写成《新政良策汇编》,下发至各级官府,供其学习参考。这种树立典型、传播经验的做法,比空泛的政令要有效得多。
武泽苍坐在乾清宫的西暖阁内,仔细阅读着今日送来的厚厚一叠《阁议纪要》和部分重要奏章。暖阁内灯火通明,窗外已是夜色深沉。
他看得十分专注,时而提笔在纪要上写下几句批注,时而凝神沉思。看到李慕等人提出的“开源节流”方案和张世安的“政务顾问”之策,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这些心腹臣子,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将这个古老帝国沉重的车轮,一点点推向他所期望的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殿下我们造反吧请大家收藏:(m.2yq.org)殿下我们造反吧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