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谷的晨雾带着辐射尘特有的涩味,在校准室的青铜仪器上凝结成细密的水珠。林野将第七台辐射仪的指针归零旋钮旋到底时,指腹的老茧恰好卡在刻度盘的凹槽里 —— 这个细微的触感让他想起十二岁那年,长老第一次教他校准仪器时说的话:"好的守卷人,指尖要比指针更懂辐射的脾气。"
校准室是档案谷最隐秘的所在。四壁用铅含量达标的屏蔽板砌成,墙角的通风口蒙着三层桑皮纸滤膜,每小时需更换一次以隔绝外界 0.28Sv/h 的辐射值。中央的石台上,并排摆放着八台形制各异的辐射仪:最左侧是 "大断裂" 前的军方制式,表盘玻璃上还留着弹孔裂痕;中间三台是用旧文明零件拼装的改良款,指针灵敏度能捕捉 0.01Sv/h 的波动;最右侧那台缠着铜丝的,是林野亲手制作的第一台仪器,核心部件来自沪城废墟的医疗辐射检测仪。
"标准源的活性该测了。" 长老的声音从屏蔽门后传来,枣木杖敲击铅板地面的声响沉闷如鼓。老人捧着个铅制容器,容器表面的辐射警示标识已被岁月磨得模糊,边缘的铜锁却锃亮如新 —— 这是用净化者遗弃的面具熔铸的锁芯,据说能隔绝 0.8Sv/h 的辐射渗透。
林野的目光落在石台角落的陶缸上。缸中浸泡着数十片纤维样本,最上层的桑皮纸呈现出诡异的青紫色 —— 这是在红锈林边缘采集的辐射污染样本,纤维中的木质素已被暗物质辐射分解成螺旋状的晶体。他用骨镊子夹起一片,对着校准室顶部的石英灯轻轻晃动,晶体折射的光斑在辐射仪表盘上投下细碎的跳动,像极了昨夜梦中尖塔周围的能量涟漪。
"先校 0.1Sv/h 的基准。" 长老将铅容器放在石台中央,开锁的声响在密闭空间里格外刺耳。容器内垫着三层防辐射纸,纸上的纤维纹路呈现出规则的网格状 —— 这是用未受污染的楮树纤维特制的,能稳定吸附辐射源释放的粒子。老人用银质镊子取出一枚指甲盖大小的放射源,金属外壳上的刻度显示其活性为 0.12Sv/h,误差控制在 ±0.005 的范围内。
林野将第一台军方辐射仪推到基准源正上方。仪器的指针立刻从 0 刻度抬起,针尖在表盘上划出轻微的颤痕,最终停在 0.11Sv/h 的位置。"偏高 0.01。" 他从工具箱里取出特制的铜质螺丝刀,刀头宽度精确到 0.3 毫米,恰好能嵌入旋钮的凹槽。调整的过程需屏住呼吸 —— 哪怕 0.1 毫米的偏差,都可能让读数在高辐射区产生致命的误差。
校准室的辐射仪突然发出细微的蜂鸣。林野抬头望去,墙壁嵌入式主检测仪的指针正从 0.08Sv/h 缓慢爬升,针尖在刻度盘上留下淡蓝色的轨迹 —— 这是空气中辐射尘浓度超标的征兆。他迅速检查通风口的滤膜,发现最外层的纤维已泛起淡紫色,纤维间的孔隙被辐射尘堵得半实,像被红锈病侵蚀的叶片。
"换滤膜。" 长老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老人从铅容器里取出第二枚辐射源,这次的活性是 0.5Sv/h,外壳上的腐蚀痕迹记录着它来自死亡区边缘的旧文明核电站。"用昨天石磨村换来的楮树纸,那批纤维的吸附率比桑皮纸高两成。"
林野踩着木梯更换滤膜时,膝盖在铅板墙壁上磕出沉闷的响声。滤膜支架的螺丝早已被辐射锈蚀,拧动时需用浸过机油的抹布裹住扳手 —— 这机油是用变异油菜籽榨的,在 0.3Sv/h 的环境下能保持三个月不凝固。当新的滤膜蒙好时,他注意到纤维的纹路呈现出异常的规律性,经石英灯照射后,竟在屏蔽板上投下螺旋状的阴影,与他腕间胎记的纹路隐隐呼应。
"这纸有问题。" 林野的手指抚过滤膜表面,纤维的触感比正常楮树纸更滑腻,像裹着层极薄的油脂。他想起李老头交换时躲闪的眼神,当时只当是老人舍不得好材料,此刻才惊觉纤维中可能掺了红锈林的异常成分 —— 那些能在辐射场中自行重组的金属纤维。
长老将 0.5Sv/h 的辐射源贴近那台缠着铜丝的自制仪器。指针猛地弹起,在 0.53Sv/h 处剧烈震颤,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撕扯。"你看," 老人的指甲点着表盘边缘的磨损痕迹,"这就是用辐射区零件的代价,灵敏度上去了,却抗不住场强波动。"
林野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突然想起昨夜处理的荆棘纤维,那些银白色细丝在 0.5Sv/h 的辐射场中会发出微弱的嗡鸣,纤维排列的密度与辐射强度呈现完美的正相关。"如果... 如果纤维能影响辐射场呢?" 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校准台边缘的刻痕 —— 那些历代守卷人记录的异常读数,此刻看来竟像是某种密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残土纪元请大家收藏:(m.2yq.org)残土纪元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