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谷的晨雾带着未散的凉意,在典籍架间织成薄薄的纱幔。林野将《开元占经》的残卷摊开在修复台上时,指腹的薄茧恰好嵌进纸页边缘的褶皱里 —— 这卷唐代天文典籍的纤维里混着极细的金属丝,在 0.27Sv/h 的辐射环境下泛着淡青色的微光,与他腕间胎记的色泽惊人地相似。
修复台的铜质镇纸已被晨光晒得微暖。林野用骨刀轻轻挑开粘连的纸层,刀刃划过之处,暴露出内里异常的纤维结构:普通桑皮纸的纤维呈不规则网状,而这卷残页的纤维却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规律的放射状,像无数细小的光线从某一点向外蔓延。他忽然想起昨夜梦中尖塔顶端的光团,那些散射的光束与此刻的纤维排列竟有着分毫不差的几何比例。
“辰时的日光最适合辨识纤维方向。” 长老的声音从典籍架后传来,枣木杖敲击地面的声响惊飞了窗台上栖息的铁羽雀。老人捧着个铜制方盘,盘内铺着层暗黄色的丝绒,上面整齐码放着六枚不同材质的探针 —— 象牙的、牛角的、青铜的,最末端那枚缠着银线的,是用旧文明的牙科工具改造的,针尖能分辨 0.01 毫米的纤维差异。
林野的目光落在《开元占经》“卷六十七?石氏中官” 的残页上。此处记载着北斗七星的观测数据,墨迹在辐射影响下已变成暗褐色,但其中 “天枢星距地三十度” 的注脚下,有片不起眼的污渍,边缘呈现出规则的圆形,像是被某种液体浸泡过。他取过牛角探针,轻轻刮擦污渍表面,探针尖带回的纤维在晨光下微微发亮,竟比周围的纸张纤维更具辐射耐受性。
“用脱胶剂试试。” 长老将方盘推到修复台中央,铜盘边缘的刻度显示这是 “大断裂” 后第十五年的制式,盘底刻着的三叶纹已被岁月磨得浅淡。老人拿起青铜探针,挑起一缕从石磨村换来的楮树纸纤维,“这批纸浆的蒸煮时间差了三个时辰,纤维里的木质素没去干净,你看 ——” 探针在光线下转动,纤维中隐约可见暗红色的辐射结晶,“混进典籍修复会导致纸页加速脆化。”
林野的注意力却被《开元占经》残页的异常反光吸引。当晨光透过天窗斜斜切过纸面时,那片圆形污渍突然泛起涟漪状的光斑,光斑边缘的纤维开始呈现出奇异的排列 —— 不是自然的辐射变异,而是人为编织的螺旋纹路,每个螺距间都嵌着极细的金属丝,在光线下勾勒出星点的轮廓。
“这不是污渍。” 他屏住呼吸,将脱胶剂按比例稀释在陶碗中,指尖蘸着溶液轻轻点在光斑中央。溶液渗入纤维的瞬间,纸页发出细微的嘶响,那些金属丝仿佛被激活的触须,迅速伸展、连接,在残页上织出一幅完整的星图 —— 北斗七星的位置被特别标注,斗柄延长线的末端,有颗闪烁着螺旋光芒的星辰,与他梦中尖塔顶端的光团完全吻合。
修复台的辐射仪突然发出短促的蜂鸣。林野抬头看见指针从 0.28Sv/h 跳至 0.31Sv/h,针尖在刻度盘上的颤动频率,竟与星图中螺旋星的旋转轨迹同步。他下意识地按住腕间的胎记,那里传来熟悉的灼烧感,仿佛有股能量正顺着血脉涌向指尖,与纸页上的金属丝产生共鸣。
“小心别让溶液过量。” 长老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老人用银线探针轻轻拨开林野的手指,“这种‘嵌丝纸’是旧文明的密写工艺,纤维里的金属丝含铯 - 137 同位素,遇酸会释放辐射脉冲。” 他的指甲在星图边缘的空白处轻轻敲击,那里的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下面还压着另一层信息。”
林野取过吸水的麻纸,小心翼翼地吸去残页表面的脱胶剂。当最后一滴溶液被吸走时,星图的线条突然变得锐利,螺旋星的位置浮现出一串细小的符号 —— 不是传统的星官名称,而是由纤维组成的数字和字母:“734?α?Ω”。这串字符像把钥匙,猛地打开了记忆深处的闸门:他想起荆棘纤维的异常编号,想起金属片上的螺旋纹路,想起梦中尖塔基座上反复出现的符号。
“734 号实验的天文坐标。” 长老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老人从典籍架深处抽出一卷用铅皮包裹的竹简,解开时露出里面泛着银光的纤维,“你爷爷当年修复的《浑天仪注》残卷里,也有同样的星图,只是那卷的螺旋星位置……” 老人突然停住,目光扫过窗外的红锈林,晨雾中隐约可见林冠层泛起的紫色光晕,“比这卷偏了三度。”
林野的心脏骤然紧缩。三度偏差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或空间的位移。他迅速取过绘图工具,将星图按比例拓印在桑皮纸上 —— 这纸是用未受辐射污染的纤维制成,能最大限度保留原始信息。拓印过程中,他发现螺旋星的光芒由无数细小的纤维组成,每个纤维节点都对应着不同的辐射值,0.3Sv/h、0.5Sv/h、0.8Sv/h…… 最高处竟标注着 5Sv/h 的死亡区阈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残土纪元请大家收藏:(m.2yq.org)残土纪元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