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库的晨雾带着陈年纸张的霉味,在高大的木质书架间流转,像无数细碎的幽灵在翻阅往事。林野将第七捆《四库全书》残卷按“经史子集”的顺序归位时,指腹在“史部·地理类”的标签上停住了——这枚用青铜铸造的标签边缘已泛出青绿色的铜锈,与他腕间胎记在辐射仪下呈现的色泽完全一致,标签背面刻着的细小纹路,在晨光折射下隐约组成一个螺旋。
“分类准则的第一条,”长老的声音从书架阴影里传来,枣木杖敲击地面的声响惊起了檐下栖息的铁羽雀,“辨其质,而非其名。”老人正用浸过树脂的麻布擦拭一卷用铅皮包裹的典籍,那是档案谷最珍贵的“甲类”档案,据说里面记载着“大断裂”前的天文观测数据,纤维中混着极细的金丝,能在0.5Sv/h的辐射场中保持字迹稳定。
林野的目光扫过书架顶层的分类标签。最古老的一批是用兽骨雕刻的,上面的甲骨文已经模糊,但“天”“地”“人”三个字仍清晰可辨——这是第一代守卷人定下的根本分类,比后来的“经史子集”更原始,也更神秘。他记得父亲曾说过,这些骨签的材质不是普通兽骨,而是用“大断裂”中死去的人的指骨打磨的,纤维里至今能检测出微弱的辐射脉冲。
“把‘灾异志’那栏的残卷都取下来。”长老将铅皮典籍放回特制的紫檀木盒,盒内衬着用红锈林蜘蛛丝织成的软布,这种丝在辐射环境下会分泌出天然的防腐蚀液。“昨夜辐射值突破0.32Sv/h时,甲类档案的纤维开始共振,得重新核对它们的分类层级。”
林野踩着竹梯取下最上层的典籍,指尖触到《春秋灾异》的封皮时,感觉到纸张纤维传来细微的震颤。这卷残页是用旧文明的宣纸拓印的,纤维中含有微量的铀-238,在特定角度的光照下,字里行间会浮现出额外的星图——这是上周处理纤维时偶然发现的,当时辐射仪的指针恰好稳定在0.3Sv/h,与此刻典籍库的基准值完全吻合。
书架第三层的标签突然引起了他的注意。“子部·术数类”的青铜牌背后,有人用尖锐的工具刻了个极小的“734”,刻痕里嵌着银白色的纤维,与荆棘丛中发现的金属丝成分相同。林野用指甲抠下一点纤维放在显微镜下,发现这些细丝的排列方式呈现出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每个螺距间的辐射值梯度差精确到0.01Sv/h——这绝不是自然形成的。
“准则第二条,”长老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老人正将一卷《开元占经》放在紫外线灯下,纸页上的星图在紫光照射下发出淡蓝色的荧光,“察其纹,以辨其性。”他的手指在“北斗第七星”的位置轻轻点了点,那里的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在灯下呈现出规则的网格状,“甲类档案的纤维纹路,必须与守卷人的血脉印记吻合,否则即为伪作。”
林野的心跳骤然加速。他下意识地按住腕间的胎记,那里的灼热感正与《开元占经》的荧光频率产生共鸣。他迅速取过自己的血液样本,滴在星图的螺旋星位置——血珠渗入纤维的瞬间,纸页上浮现出另一层图案:不是星辰,而是档案谷的防御工事分布图,每个工事旁都标注着对应的典籍分类编号,“经部”对应主堡,“史部”对应粮仓,“子部”恰好指向东区的荆棘丛。
典籍库的辐射仪突然发出短促的蜂鸣。林野抬头看见指针从0.32Sv/h跳至0.33Sv/h,针尖在刻度盘上的颤动轨迹,竟与《开元占经》纤维的荧光纹路完全同步。他想起昨夜梦中尖塔的核心,那里的能量流动也是这样的频率,塔身的纤维纹路与此刻书架上的分类标签排列有着惊人的相似。
“把‘子部·农家类’的典籍搬到净化台。”长老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从怀里掏出个铜制罗盘,盘面刻着二十八星宿的图案,指针却是用一根银白色的纤维制成,正指向“壁宿”的方位——对应着书架上《齐民要术》的位置。“这批典籍的纤维被共生菌污染了,必须用紫外线照射七日,每时辰翻转一次,确保辐射均匀渗透。”
林野搬书时,发现《齐民要术》的函套夹层里藏着一张泛黄的麻布。展开后,上面用炭笔写着档案分类的补充准则,字迹是父亲的:“凡甲类档案,需以星图为经,辐射值为纬,纤维特性为核,三者相合方能归档。若遇‘734’标记,需移至地下三层,以铅汞混合液封存,钥匙藏于‘天枢’对应的血脉中。”麻布边缘的纤维已开始碳化,辐射仪检测显示其曾长期处于0.45Sv/h的环境中。
净化台的紫外线灯发出嗡嗡的低鸣。林野将《齐民要术》摊开在石英板上,书页的纤维在紫光下呈现出异常的活性,那些记载“稻作”的章节里,禾苗的插画边缘竟渗出银白色的细丝,在台面上拼出螺旋状的符号——与鼠洞纤维、荆棘根须的印记完全一致。他突然明白,父亲所说的“三者相合”,指的是星图方位、辐射数值与纤维形态的完美对应,而这种对应关系,正是档案分类的终极准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残土纪元请大家收藏:(m.2yq.org)残土纪元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