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儿则在另一侧组织安全教学,她手持一枚拆解的榴弹模型,着重讲解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榴弹的保险销一旦拔掉,就进入了待发状态,切勿磕碰底火,更不能倒置;在存放时要远离火源,避免受潮,雨天作战要加装防水套。”她还亲自点燃了一枚报废榴弹进行爆炸效果演示,巨大的轰鸣声中,弹片呈扇形飞散,沙袋堆砌的模拟工事被撕开一道口子,让掷弹筒手们直观地了解其杀伤范围与破坏力。
培训结束后,各连的掷弹筒手们扛着崭新的掷弹筒,胸前挂着弹药包,满脸兴奋与自豪地返回驻地。赵虎更是将掷弹筒视若珍宝,回到营地后立刻用鹿皮反复擦拭,涂上防护油,晚上睡觉都将其放在床边触手可及的地方,生怕被人碰坏,甚至梦中还喃喃自语着“标尺450,风偏修正……”
机会很快降临。三天后,七连在青石沟一带巡逻时,突然遭遇了一支由三十多人组成的日军精锐巡逻队。日军反应迅速,抢占了制高点——一个光秃秃的土坡,迅速架起两挺九二式重机枪,对着七连的进攻路线进行交叉火力封锁,子弹如雨点般扫射而来,战士们被死死压制在一条浅土沟里,头都抬不起来,伤亡风险急剧上升。
“掷弹筒!快!把掷弹筒架起来!”连长匍匐在泥地上,声音嘶哑却坚定地大声呼喊。赵虎立即与两名助手迅速卸下掷弹筒,利用土坡凹陷处架设基座,调整角度,趴在土沟里进行瞄准。他深吸一口气,闭眼片刻,回忆着徐小眼教授的每一个要领:土坡距离大约为400米,风速不大,侧风约两米/秒,将标尺调整至400米,方向修正一格。他稳住呼吸,拔掉榴弹的保险销,双手平稳地将榴弹轻轻放入掷弹筒——“咚”的一声闷响,榴弹呼啸而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而却落在了土坡下方的空地上,激起一片尘土,偏离目标约50米。
“别着急!再调整一下!可能是角度偏低!”连长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沉稳。赵虎擦拭着额头的冷汗,迅速检查标尺,将仰角微调至450米,再次装填,瞄准,发射。这一次,榴弹如长了眼睛一般,精准地落在了日军的重机枪阵地中央,“轰”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火光冲天,两名正在操作机枪的日军机枪手当场被炸飞,武器零件四散飞溅。
“好样的!再来一发!”掩体后的战士们激动地跃起欢呼。赵虎士气大增,眼神锐利如鹰,接连发射了三发榴弹,分别精准命中日军的另一挺重机枪、弹药补给点和指挥旗语兵所在位置。失去了火力支援与指挥的日军阵脚大乱,阵型溃散,七连战士们趁机发起猛烈的冲锋,刺刀闪寒光,喊杀声震天,仅用不到20分钟就彻底结束了战斗,缴获了全部武器装备,并俘虏了两名惊魂未定的日军士兵。
战斗结束后,赵虎缓缓蹲下,紧紧抱着那具已被硝烟熏黑的掷弹筒,脸上沾满泥土与汗水,激动得热泪盈眶,声音哽咽:“这掷弹筒真是太好用了!比鬼子的掷弹筒还要精准,威力也更大!射程远,稳定性强,简直是咱们八路军的‘神炮’!以后要是再遇到类似情况,看我怎么好好收拾他们!”消息如风般迅速传至军工车间,李铮和工人们顿时沸腾起来,掌声、欢呼声在车间内回荡。徐小眼手捧着赵虎亲手写来的“感谢信”,信纸已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他笑得合不拢嘴,眼角泛着泪光:“我就说这东西好用吧!凝聚了咱们所有人的心血!下次再对瞄准具进行一些微调,加装夜视刻度,精度还能进一步提高。”李铮静静凝视着车间里正在加工的第二批掷弹筒,火花在钻床上飞溅,如同星辰般闪耀,他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掷弹筒的批量列装,不仅有效解决了部队长期以来近距离火力支援的难题,更让军工车间的生产能力与技术自信得到了前线部队的高度认可。他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接下来他们还将生产出更多的掷弹筒、更多的重武器,甚至研发迫击炮与反坦克武器,让八路军的火力日益增强,如燎原之火,终将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的土地。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下,军工车间的烟囱冒出袅袅青烟,缓缓升腾,与远处苍茫的山岚相互交融,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那段艰苦卓绝、却辉煌壮丽的军工传奇。
喜欢烽火锻山河请大家收藏:(m.2yq.org)烽火锻山河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