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阁内光线昏暗,只有夕阳的余晖透过高窗,在布满灰尘的空气里划出几道朦胧的光柱。
陈平背靠着冰冷的书架,直接席地而坐,迫不及待地翻阅起那本无名的薄册。
册子的纸张泛黄发脆,字迹潦草,似乎书写者在记录时心潮澎湃,急于将思绪倾泻而出。这并非一本功法秘籍,而更像是一本私人笔记,记录的是一位自称“云拙老人”的修士,对《基础引气诀》的种种思考和质疑。
开篇第一句便深深震撼了陈平:
“天下修士,皆视《引气诀》为入门砖石,一旦筑基,便弃如敝履。却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不牢,终是空中楼阁。”
陈平的心跳不由得加速。这观点,与他三年来的隐晦感受不谋而合!他继续往下看:
“今之引气,徒具其形,未得其神。何为气?天地之息也。引气非是强夺,而是感召,是交融。如溪流汇海,自然之势也。然今人一味追求气感速度,吸纳灵气量,贪多嚼不烂,引入体内亦是杂质斑驳,看似进境迅猛,实则自毁前程……”
字字珠玑,敲打在陈平的心上。他回想起张叁那些人,突破时灵气浮躁不稳,与自己所追求的凝实感截然不同。原来,差别就在这里!
笔记中详细阐述了“云拙老人”对感应灵气的独特理解:并非用神识粗暴地捕捉,而是要将自身意念放空,如同水滴融入大海,去细微地体会不同属性灵气之间的“韵律”和“差异”。
“五行灵气,各有其性。火之暴烈,水之柔韧,金之锋锐,木之生机,土之厚重。感其性,方能知其变,明其用。杂灵根者,虽修行缓慢,然对诸气皆有微感,若能静心体悟,未必不是福缘……”
看到这里,陈平呼吸一滞。这是三年来,他第一次看到有人对“杂灵根”不是贬低,而是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这位“云拙老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笔记的后半部分,则是一些具体的感悟法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意念,来引导灵气在体内更温和、更彻底地淬炼经脉,而非简单地填充丹田。其中甚至提到了几种利用日常劳作来辅助感悟的“笨办法”,比如劈柴时体会金锐之气,挑水时感受水流之柔。
这些方法,看似粗陋,却让陈平如获至宝。这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般!
他完全沉浸在了笔记的世界里,直到守阁老执事不耐烦的咳嗽声响起:“小子,时辰到了,要关门了!”
陈平这才惊醒,发现窗外已是夜幕低垂。他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揣入怀中,像是捧着绝世珍宝,向老执事行了一礼,匆匆离开了藏经阁。
回到杂役弟子居住的简陋通铺时,大部分人都已睡下,鼾声四起。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和疲惫的气息。陈平的铺位在最角落,紧挨着漏风的墙壁。
他躺下来,却毫无睡意。笔记中的内容在他脑海中不断回荡。他依照笔记中所说,尝试着放空心神,不再去刻意引导灵气,而是单纯地去“感受”。
开始是一片混沌,只有同屋众人的呼吸声和窗外的虫鸣。但渐渐地,他仿佛“听”到了更多——身下草席的干燥木气,墙壁传来的微弱土气,甚至空气中那稀薄得几乎不存在的水汽流动……
这种感觉玄而又玄,无法提升丝毫修为,却让他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丰富。
第二天,天还未亮,陈平便已起身。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去药田,而是先来到屋后一处僻静的小山坡,面向东方即将升起的旭日,盘膝坐下。
他再次尝试笔记中的法门,呼吸变得绵长而富有节奏。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他仿佛感觉到一股极其微弱的暖意,混合着蓬勃的生机,融入他的感知中。这不是火灵气的灼热,而是更纯粹的“晨晖之息”,是光与生的结合。
虽然依旧无法大量吸纳,但这种奇妙的体验,让他坚信自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
接下来的日子,陈平的生活多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研读那本无名笔记,并尝试其中的感悟法门。
他去药田劳作时,不再仅仅是完成任务。为青禾草浇水时,他会细心体会水流渗入泥土,滋养根茎时那细微的生命律动;除草时,他会感受杂草被拔除后,土壤中灵气分布的微妙变化。
他甚至开始尝试与那几株半死不活的药草“沟通”,当然,这听起来很傻。但他确实在更用心地观察它们每一片叶子的状态,调整移植来的苔藓位置,试图为它们创造一个更和谐的微小环境。
变化是缓慢的,几乎无法察觉。他的修为依旧停留在练气一层,进展微乎其微。但在一次杂役小聚中,一位负责照料低阶灵植的师兄偶然提起:“陈师弟,你照看的那片废药田,最近那几株凝血花,颜色好像鲜亮了一点点?是我的错觉吗?”
陈平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或许是近来雨水稍多吧。”
他低头看着自己因为常年劳作而略显粗糙的双手,心中第一次涌起了强烈的信心。这条路,虽然慢,但似乎真的走对了。
而他不知道的是,在后山更高处,一座简朴的洞府前,一位须发皆白、正打理着几株珍稀药草的老者,偶尔会将目光投向山下那片无人问津的废药田,浑浊的眼眸中,偶尔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
“有点意思……”老者喃喃自语,随即又摇了摇头,继续专注于手中的活计,“且再看些时日吧。”
喜欢我在紫云山当杂役请大家收藏:(m.2yq.org)我在紫云山当杂役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