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七日,淞沪战场的焦点,悄然发生了转移。北翼刘行-广福方向的血战仍在持续,双方精疲力尽的部队在焦土废墟间进行着残酷的拉锯和消耗。但真正的战略重心,开始向南翔、大场以西的第二线阵地倾斜。因为,被寄予厚望的战略预备队——胡宗南的第一军主力,终于抵达了。
场景一:南翔镇,第一军指挥部,精锐的气象
南翔这个小镇,此刻成为了整个战场的焦点。军列轰鸣,战马嘶啸,一队队头戴德式M35钢盔、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士兵,正井然有序地从火车上卸下,迅速开赴预设阵地。与经历了近一个月血战、军装褴褛、面带疲惫的宋希濂部、罗卓英部相比,第一军的官兵显得兵强马壮,装备崭新,带着一股锐气。
军长胡宗南,一身笔挺的将官服,在一群高级参谋的簇拥下,站在临时设立的指挥部外,用望远镜观察着东面隐约传来的炮火方向。他面色沉稳,眼神中带着一股属于中央军嫡系主力的自信与傲气。
“宋希濂打得不错,以劣势兵力顶了这么久,不愧是校长(指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对身边的参谋长说,“但接下来,该我们上场了。校长把我们调来,就是要稳住阵脚,甚至要打出反击!”
参谋长应道:“军座,我部官兵求战心切。不过,淞沪地区水网密布,地形与西北迥异,日军战术也颇为刁钻,还需谨慎适应。”
“嗯。”胡宗南点点头,“命令各部,加快构筑工事,重点防御可能成为日军下一步主攻方向的交通要道。同时,派出侦察部队,主动前出,与前线友军取得联系,熟悉敌情地形。我们要尽快接过防务,让苦战已久的弟兄们能撤下来休整一下。”
第一军的到来,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整个淞沪防线。但这支生力军能否迅速适应复杂的江南水网战场,并顶住日军的下一波狂攻,仍是未知数。
场景二:真如指挥部,协同与交接
宋希濂接到了胡宗南主动打来的电话。
“琴斋兄(胡宗南字),辛苦了!你们能及时赶到,真是雪中送炭!”宋希濂的语气带着真诚的感谢。
“玉峰兄(宋希濂字),你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才是真正的功臣!”胡宗南的声音通过电话线传来,清晰而有力,“我部已初步展开,请玉峰兄派人将当前敌情、地形、以及贵部防御经验,尽快通报我部,以便顺利接防。”
两位黄埔同窗,此刻为了共同的目标紧密协作。宋希濂立即派周明远和李慕华参谋,携带详细的作战地图和敌情摘要,前往南翔第一军指挥部进行交接。同时,命令前沿部队,做好向第二线阵地转移或与第一军部队协同防御的准备。
【叮!检测到战略预备队抵达,战场态势发生变化。触发协同任务:“钢铁防线交接棒”。】
【任务要求:在未来72小时内,顺利完成与第一军的部分防务交接,确保新防线(南翔-大场西)稳固,并无缝共享关键敌情与战术经验。】
【任务奖励:积分150,000点,“合理化”获得一批野战通讯器材(弥补交接期通讯需求)。特殊奖励:与胡宗南部友好度提升,后续协同作战效率增加。】
【失败惩罚:交接混乱导致防线出现漏洞,被日军趁虚而入。】
系统的任务总是能抓住关键节点。顺利交接,是防线延续的生命线。
场景三: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新的评估
松井石根大将同样密切关注着中国军队的调动。侦察机和情报部门都确认了中国军精锐部队抵达南翔的消息。
“胡宗南的第一军……蒋介石的嫡系王牌。”松井石根盯着地图上南翔的位置,面色凝重,“支那军正在构建纵深防御,企图将我们拖入更残酷的消耗战。”
参谋长塚田攻少将说道:“司令官阁下,北翼我军虽予敌重创,但自身伤亡亦不小,且支那军抵抗意志顽强,进展缓慢。如今其生力军抵达,若继续强攻北翼,恐代价过大。”
松井石根沉默片刻,手指划过地图:“命令!暂缓对北翼的大规模强攻,转为持续施压,疲惫敌军。作战重点,转向南线!集中海军舰炮和陆航力量,加强对浦东支那军阵地及渡口的轰炸,并着手准备在杭州湾北岸寻找新的登陆点,实施大规模侧后登陆,一举合围上海支那军主力!”
日军的战略,开始从正面强攻,转向寻求更致命的侧翼打击。一场更大规模的风暴,正在酝酿。
场景四:南京,军委会的战略调整
蒋介石主持的最高军事会议上,气氛因胡宗南部抵达而稍显缓和。
“辞修(陈诚),南翔防线交接情况如何?”蒋介石问。
“回委座,宋希濂与胡宗南二人配合默契,交接顺利。第一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南翔-大场西侧防线可望巩固。”陈诚汇报。
白崇禧则提醒道:“委座,日军在北翼受挫,必不甘心。其海军优势明显,极有可能寻求从海上侧翼登陆,包抄我军后路。杭州湾、金山卫一带,需加派得力部队驻防,并加紧构筑防御工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2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