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翰林解围
夜色如墨,将江夏城轻轻笼罩。许湘云擦着最后一滴汗水,望着食肆外渐稀的人流,正准备打烊,却见李沛然步履匆匆地从外面归来,脸上带着一种奇异的光彩,仿佛暗夜行路之人,终于窥见了一线天光。
“有消息了?”许湘云压低声音,心不由自主地提了起来。
李沛然重重地点了下头,眼底是按捺不住的激动,声音却压得极低:“张翁说,他听到一个确切的传闻——‘谪仙人’已离蜀,正沿江东下,不日……便将抵达江夏,目标直指黄鹤楼!”
“哐当——”许湘云手中的抹布掉进了水盆里。连日来的奔波打探,一次次希望燃起又熄灭,此刻听到“确切”二字,竟让她有种不真实的眩晕感。李白,那个教科书上、千古传唱的诗仙,真的要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了吗?
回到逼仄却温馨的临时住所,两人都毫无睡意。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李沛然铺开一张在集市上淘来的简陋江夏地图,手指重重地点在临江的那座标志性建筑——黄鹤楼上。
“黄鹤楼,一定是黄鹤楼!”李沛然的语气斩钉截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虽然时间可能对不上,但黄鹤楼对于李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既然东下,必会登楼揽胜,饮酒赋诗。这是我们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许湘云凑过去,看着那抽象的楼阁图案,仿佛能想象出它矗立蛇山之上,俯瞰万里长江的雄浑气象。“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天天去黄鹤楼下守着?”
“守,是必须的。但不能干等。”李沛然眼中闪烁着计划的光芒,“我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我们自然接近他,而不是被当作疯狂仰慕者被随从拦开的契机。张翁的消息渠道有限,我们需要更多眼睛和耳朵,尤其是……能接触到文人雅集核心圈子的那种。”
就在两人苦思如何打入更高层次的信息圈时,转机竟不期而至。
次日午后,一位身着青衫、手持请柬的年轻书生找到了李沛然暂居的陋室。来人举止有礼,眼神中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
“可是李沛然,李公子?在下奉我家主人之命,特来送上请柬。”书生将一份素雅却精致的帖子递上。
李沛然心中讶异,接过请柬展开。原来是江夏城中一位颇有声望的退隐老翰林,三日后将在自家别苑举办一场“文曲雅集”,特邀城中才俊赴会,吟诗作对,切磋文采。请柬上竟还特意提到了“近日闻听李公子虽言辞新颖,然于诗道别具只眼,特邀一叙”。
他的“诗评”之名,竟已传到这等人物耳中了?李沛然心中警铃微作。是福是祸?
送走来人,许湘云担忧地看着他:“这会不会是那个崔明远搞的鬼?他上次在你这里没讨到便宜,会不会借此设局?”
李沛然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不确定。但即便是龙潭虎穴,我们也得闯一闯。这位老翰林的门生故旧遍布江夏文人圈,消息必然灵通。若能得他青眼,或者哪怕只是在他府上听到一鳞半爪关于李白行程的确认,都值了。而且……”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气,“若真是崔明远捣鬼,我们一味避让,只会让他觉得我们软弱可欺。有些场面,终究是要面对的。”
三日后,老翰林的别苑。
亭台楼阁,曲水流觞,确是一派风雅。李沛然一身浆洗得干净的青布长衫,置身于一群绫罗绸缎的文人之间,显得格格不入,却也引来了不少或好奇或轻蔑的目光。崔明远果然在场,正被几人簇拥着谈笑风生,见到李沛然,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随即又若无其事地转过头去。
雅集循例进行,饮酒,赏景,限韵赋诗。轮到李沛然时,他依旧遵循之前的策略,不作诗,只评诗。凭借远超时代的知识储备,他对几首作品点评得鞭辟入里,既指出了唐人诗作中常见的气象雄浑之美,又不着痕迹地引入了一些后世才成熟的诗歌理论术语,如“意境”、“意象凝练”等,虽言辞简略,却每每切中肯綮,让在座一些真正懂诗的人频频颔首,连主座上的老翰林也微微睁开了半阖的眼眸。
崔明远的脸色渐渐阴沉。他精心准备的佳句,竟被这布衣小子用几句不伦不类的“点评”抢了风头。
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烈。崔明远觉得时机已到,他端着酒杯,踱步到李沛然面前,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遭安静下来:“李兄高论,每每发人深省。只是……终日评点他人之作,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今日雅集,群贤毕至,李兄何不亲自赋诗一首,让我等也见识一下,能说出那般高论之人,笔下究竟有何等锦绣文章?”
瞬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沛然身上。空气中弥漫着看好戏的意味。这是阳谋,逼他作诗。若作不出,或作得不好,那他之前所有的“诗评”都会变成夸夸其谈的笑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