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湘云代表的小食肆位置偏僻,但她气定神闲,动作不疾不徐。她准备的并非最名贵的鱼种,而是常见的鲂鱼。但她处理鱼脍的手法,融入了一些现代日料中对刀具角度和肉质理解的技巧,使得鱼片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质感。更引人注目的是她带来的几只小陶碟,里面盛放着颜色各异的蘸料——除了常见的蒜醋姜汁,还有一碟橙红油亮的酱料,以及一碟浅碧色、散发着奇异清香的糊状物。
崔明远果然在场,他坐在评委席不远处,与望江楼的掌柜谈笑风生,眼神却不时阴鸷地扫过许湘云这边,嘴角噙着一丝看好戏的冷笑。
品鉴开始,评委们依次品尝各家作品。轮到许湘云时,几位评委看到那与众不同的蘸料,都露出了好奇之色。尤其是那碟橙红的,他们从未见过。
“此乃何物?”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评委指着红色蘸料问道。
许湘云从容答道:“回长者,此乃晚辈偶得的海外异椒,名‘赤焰’,取其微辛健胃之效,佐以清油香醋,别有一番风味。” 她巧妙地将辣椒的来源推给“海外”,这在开放的唐代并非不可接受。
那老评委将信将疑地夹起一片鱼脍,在红色蘸料中轻轻一蘸,送入口中。刹那间,他眼睛微微睁大,脸上掠过一丝极快的不适,随即是一种奇异的回味感。辣椒的轻微刺激感,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唐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冲击,但这种刺激过后,鱼生的鲜甜反而被衬托得更加淋漓尽致。
“这……此味甚是奇特!”老评委缓过一口气,评价道,语气中惊大于贬。
崔明远见状,立刻向旁边一人使了个眼色。那人会意,突然高声叫道:“且慢!这红色之物,颜色如此妖异,闻之亦有刺鼻之气,怕是有些来历不明吧?许娘子,你口口声声说是海外异椒,可有凭证?莫不是用了什么不好的东西,来混淆视听?”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一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许湘云身上。这正是崔明远的毒计,利用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进行攻讦。
许湘云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平静。她早知道对方会在此处发难。她不慌不忙地拿起另一个小碟,正是那浅碧色的糊状物。“这位郎君多虑了。海外之物,一时难以取信于人,实属正常。晚辈这里还有一味蘸料,乃是用本地藿香、茱萸、姜根及数种清热草药捣制而成,不仅去腥提鲜,亦有消食化积之效。诸位若不信那‘赤焰’,不妨试试此物。”
她将碧色蘸料推荐给评委。那老评委依言尝试,入口只觉一股温和的辛香与草木清气弥漫开来,恰到好处地中和了鱼生的微腥,回味甘爽,与传统蒜醋的激烈截然不同,更符合唐人对“药食同源”的追求。
“妙!此物甚好!”老评委这次是真心赞叹。其他评委品尝后,也纷纷点头。
崔明远没想到许湘云还准备了后手,而且这后手如此巧妙地迎合了唐人的饮食观念,让他准备的“不洁”指控瞬间落空。他脸色顿时变得难看。
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位一直沉默观望的青衣文士忽然开口:“许娘子心思灵巧,于厨艺一道颇有创见。依某看来,这鱼脍之妙,在于凸显本味,辅材贵在相得益彰,而非喧宾夺主。许娘子这两味蘸料,一奇一正,既能满足猎奇之心,亦不忘根本之道,难得,难得。”
这人话语平和,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度。李沛然循声望去,觉得此人气度不凡,不似寻常食客。
许湘云趁势向众人解释道:“烹饪之道,亦如为人,需兼容并蓄,方能有所进益。晚辈偶得异国食材,亦不敢忘本土风味之根基。” 这番话,既回应了质疑,也抬高了格调,引得众人暗自点头。
经此一番波折,许湘云的创新鱼脍非但没有被贬低,反而因其大胆的尝试和稳妥的后手,给评委和围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最终未能夺得头名,却也获得了“独具匠心”的评价,在她代表的小食肆历史上,已是破天荒的成绩。
崔明远偷鸡不成蚀把米,脸色铁青,在众人若有若无的嘲笑目光中,悻悻然地提前离场。
品鉴会散去,华灯初上。许湘云和李沛然收拾好东西,心中都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涌起一股振奋。他们成功化解了危机,并且意外地获得了不小的关注。不少酒楼东家都来与许湘云搭话,询问那“赤焰”和碧色蘸料的制法,虽未深交,但也算是打开了局面。
两人沿着江边漫步,夜风拂面,带来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心头的微热。
“今日好险,”许湘云感慨道,“若非提前料到他会从蘸料入手,多准备了一手,恐怕真要着了他的道。”
李沛然点头:“是啊。不过经此一役,我们在江夏,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可以更放心地去码头打探消息了。” 他顿了顿,想起那个出言相助的青衣文士,“今日那位先生,似乎不是普通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