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认,但也不能完全否认。李泊心念电转,迎着李白探究的目光,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先生谬赞。小子并无显赫师承,不过是于山野僻壤间,偶得前人残卷,自行揣摩。所思所想,或因无人拘束,故而天马行空,不合正统之处,还望先生指正。至于诗魂……”他顿了顿,眼中适时地流露出一种连自己都难以分辨真假的迷茫与诚挚,“或许,是源自对这天地、对这人生,一份格格不入的痴与诚吧。”
他避开了核心,却给出了一个足以引发遐想的答案。同时,他决定再添一把火,将李白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更具体、更能展现“价值”的方向。他拱手道:“先生,昨日听您吟咏,雄奇奔放,冠绝古今。然小子斗胆以为,诗之极致,或不止于雄奇。譬如前朝崔司勋《黄鹤楼》之怅惘,又如屈子《九歌》之幽渺瑰丽。小子不才,偶得一句,自觉有几分湘楚巫风之遗韵,请先生斧正。”
不等李白回应,他深吸一口气,用一种带着吟哦的语调,缓缓念出:
“湘妃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两句,并非他原创,而是来自后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他精心挑选了这两句,因为它们极具代表性——意象凄美迷离(湘妃、素女),音乐感极强(弹箜篌),且充满了楚地神话色彩,正合昨日论及屈原、湘妃传说之题。更重要的是,李贺的诗风诡谲绚烂,与李白迥异,却能极大地补充和拓展盛唐诗歌的边界。
果然,这两句诗一出,李白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了。他眼中先是掠过一丝极度的惊愕,随即陷入了巨大的沉思。他反复咀嚼着“湘妃啼竹素女愁”这句,手指无意识地在石桌上轻轻敲击。
“湘妃…素女…箜篌…”他喃喃自语,“愁意不直言,托于神女之啼;乐声不直写,寄于仙姝之愁。好!好诡异的想象力!好凄艳的笔触!此等风骨,非汉魏,非当今,宛若…鬼斧神工!”
他猛地抬头,目光灼灼地盯着李泊,那眼神中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与不可思议:“此句从何而来?后续如何?快念与某听!”
看着李白那急切得几乎要抓住自己肩膀的神情,李泊心中稍定。他成功地将李白对“身份”的质疑,暂时转移到了对“诗句”本身的极度好奇上。然而,新的风险也随之而来——他该如何解释这诗句的完整版?又该如何应对李白对后续诗句的索求?
“先生,”李泊面露难色,斟酌着词句,“此句亦是小子偶然所得残句,后续…后续已遗失,至今未能补全,深以为憾。”他必须留下余地,不能一次将底牌尽露。
“残句?”李白一愣,脸上闪过明显的失望,但那份探究的热情并未消退,反而更加浓烈。他绕着石桌踱了两步,忽又停下,看着李泊,眼神复杂难明,其中有惊叹,有疑惑,更有一种棋逢对手、见到未知艺术境界的狂喜。
“好一个李泊!你身上究竟还藏着多少某未曾见过的风景?”他朗声大笑,笑声震荡着清晨的空气,“罢了罢了!无论汝师承何处,无论汝诗魂来自何方,能得此句,便证明汝之灵性,非是池中之物!这记名弟子,某怕是……”
他的话并未说完,但那份松动之意已显而易见。然而,就在李泊心中刚刚升起一丝希望之时,李白笑声戛然而止。他目光倏地转向客舍院门之外,眼神骤然变得锐利如鹰隼。
李泊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院门外不知何时,悄然立着两名头戴斗笠、身着灰色劲装的男子。他们并未踏入院内,只是静立那里,身形如松,气息沉凝,与周遭往来的寻常商旅百姓格格不入。他们的目光,正不偏不倚地落在自己与李白身上。
是巧合?还是……
昨夜酒肆之中,除了纵情诗酒,是否也曾隔墙有耳?自己那些“超时代”的言论,以及方才那惊鸿一现的“李贺残句”,除了引来诗仙的青睐,是否也引来了某些不速之客的窥探?
江夏城的晨光,似乎在这一刻,悄然染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寒意。拜师之路,眼看曙光在即,却忽生此等变数。前路是福是祸,瞬间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喜欢黄鹤楼情缘请大家收藏:(m.2yq.org)黄鹤楼情缘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