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玉佩疑云与斋堂惊变》
晨雾如纱,缭绕于庐山古刹的飞檐翘角之间,梵钟悠远,涤荡着连夜奔逃的惊惶。然而,这份佛门清净并未能完全浸染偏殿一隅的临时居所。稻草铺就的地铺上,张一斌龇牙咧嘴地由欧阳菲菲帮着处理手臂上昨夜被树枝刮出的血痕;罗子建检查着背包里所剩无几的压缩饼干,眉头紧锁;陈文昌则对着一个小巧的军用水壶,小口抿着最后一点温水,试图滋润干得冒烟的喉咙。
那位被他们救下的老僧——了尘,盘坐于蒲团之上,双目微阖,手中念珠缓慢捻动,看似平静,但那过于挺直的脊背和偶尔微微颤动的眼皮,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汹涌。殿内气氛微妙,混杂着疲惫、侥幸与一种难以言说的猜疑。
欧阳菲菲细致地给张一斌贴上最后一块创可贴(穿越必备,独立包装,防水防菌),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再次飘向了尘师傅。她的视线最终落在他僧袍一角因昨夜仓促躲避而沾染的泥渍旁,那一抹若隐若现的温润光泽上——那是一枚被他谨慎地塞回怀中的玉佩,只在动作间偶然露出一角。
就是那一角,让欧阳菲菲的心跳漏了一拍。那纹样…极不寻常。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着大学选修博物馆学课程时看到的图片资料,以及无数次逛故宫博物院官网留下的记忆碎片。明代龙纹有其特定规制,五爪、四爪、蟒纹,区别森严,绝不容僭越。而了尘怀中那玉佩的边缘纹饰,虽只惊鸿一瞥,却透着一股非同凡响的精致与威严,绝非普通僧侣甚至一般富贵人家所能拥有。
她状似无意地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手脚,慢慢踱到了尘师傅附近,假装打量殿内陈设的一尊古朴香炉。角度变换间,那玉佩再次映入眼帘——这一次,她看得更清晰了些。螭龙盘绕,云纹拱卫,玉质剔透,雕工精湛,尤其是那龙首的细节…
“师傅,”欧阳菲菲忽然开口,声音尽量放得轻柔,以免惊扰这殿内的宁静,“您这玉佩…真是别致。看似古物,工艺却如此非凡,想必是家传之宝吧?”她采用了一种迂回的策略,试图打开话题。
了尘师傅捻动佛珠的手指骤然一顿,眼睛倏地睁开,闪过一丝几乎无法捕捉的警惕,随即又化为古井般的沉寂。他微微颔首,声音沙哑:“不过是旧年故人相赠之物,伴我残身,聊作念想罢了。”言语间,他下意识地将玉佩紧紧地按入怀中,避开了欧阳菲菲探究的视线。
这过度谨慎的反应,几乎等于 confirmation。欧阳菲菲心中那个大胆的猜想愈发清晰——眼前这位看似落魄的老僧,其真实身份,很可能就是六百年来下落成谜的建文帝朱允炆!那玉佩纹样,分明符合明代皇室特定等级的身份标识!历史记载建文帝削发为僧,流亡江湖,竟真的隐于这庐山古寺之中?
她正思忖着如何进一步试探,殿外忽然传来一阵略显嘈杂的脚步声和碗碟轻碰的声响。原来是寺中小沙弥送来斋饭。暂时的对话被打断,但欧阳菲菲心中的疑云却愈积愈厚。
斋饭很快摆放在了简陋的木桌上:一盆清澈见底的米粥,几碟寡油的咸菜,还有几个粗糙的杂粮馒头。对于饥肠辘辘的四人组而言,这已是难得的温暖。陈文昌感激地向小沙弥道谢,第一个拿起馒头咬了一口,虽然干硬拉嗓子,但他还是努力吞咽下去,并热情地招呼了尘师傅:“师傅,您也快用些吧,折腾了一夜。”
了尘师傅道了声谢,举止优雅地端起粥碗,小口啜饮。他的动作带着一种经年累月刻入骨子里的教养,与这简陋的环境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陈文昌是四人中最细于观察的人,他很快注意到了尘师傅在面对那碟看起来黑黢黢的咸菜时,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伸出的筷子犹豫片刻,最终只夹了最小的一根,放入口中缓慢咀嚼,仿佛在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而那粗糙的馒头,他更是碰也未碰。
“这斋饭…可是不合师傅口味?”陈文昌关心地问。他想起了自己背包侧袋里那瓶堪称“末日储备”的宝贝——老干妈辣椒酱。对于他们这几个现代胃来说,这玩意儿是穿越后拯救味蕾、补充能量的神器。
了尘师傅微微一怔,随即摇头苦笑:“非也。寺中清修,饮食本该如此。只是…老衲脾胃近年有些虚弱,于辛辣油腻之物,避之唯恐不及。”他的解释合情合理。
但陈文昌的热心肠上了头,加之也想表达谢意,便笑着拿出那瓶红彤彤的辣椒酱:“师傅尝尝这个?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佐餐最是开胃,只小一点,味道就好很多!”说着,他不由分说,就用干净的筷子挑了一点,准备往了尘师傅的粥碗里放。
这一举动,本是善意,却像是一根针,骤然刺破了了尘师傅努力维持的平静!他脸色猛地一变,几乎是下意识地抬手阻拦,声音陡然拔高,带上了某种难以掩饰的惊惶与…一丝命令式的口吻:“不可!拿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庐山藏宝图请大家收藏:(m.2yq.org)庐山藏宝图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