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漏洞报告
矫正中心的深层区域,属于高级共情师的私人分析室,是这座冰冷建筑里少数允许存在“非标准化”环境参数的地方。光线被刻意调暗,偏向暖色调,空气循环系统模拟着自然的微风,带着一丝极淡的、不属于任何化学合成物的草木气息。这是被允许的、旨在帮助共情师从高强度情绪感知工作中“脱敏”的微小特权。
沈砚坐在悬浮的操作台前,四周环绕着流动的、复杂的数据瀑布。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正是样本739——云笙的实时生理指标与历史数据对比图。那上面,几个小时前出现的那段“异常波动”被高亮标记出来,像一段不和谐的音符,突兀地刺破了原本平直如线的完美记录。
心率变异率(HRV)出现了细微的、非周期性的震荡,皮肤导电水平(SCL)在绝对平稳的基底线上,有几个几乎无法捕捉的、针尖般的凸起,甚至她的基础代谢率,都在那个时间段有一个0.01%的偏离。所有这些,都被系统自身的容错机制判定为“环境噪声干扰”或“仪器瞬时误差”,因为它们持续的时间太短,幅度太低,远未触及任何预警阈值。
但沈砚知道不是。
他的指尖还残留着触碰云笙手背时,那种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冰冷的灼烧感。那不是单一的情绪,不是悲伤,不是愤怒,不是恐惧,而是所有这些……以及更多无法命名的、浓稠的、黑暗的事物的混合物,被强行压缩、碾碎,然后无声地注入一个看似封闭的容器。他在那一瞬间共情到的,是一片浩瀚的、绝望的、属于“他者”的苦痛之海。而云笙,就是那片海的沉默海床。
系统看不到这个。系统只能读取数据,冰冷的,量化的,剥离了所有质感的数字。它将云笙内部那场毁灭性的海啸,解读为无关紧要的涟漪。
他的手指悬在操作界面的“报告异常”虚拟按键上。按照《共情师工作守则》第7条B款,任何观测到(包括通过共情手段感知到)的、与系统评估存在显着主观差异的个体状态,尤其是高价值样本,必须立即上报,启动深度审查流程。
按下它,云笙将被带走,进行他无法想象的、更彻底的“检查”和“优化”。她那层脆弱的、被系统误读的“完美”外壳将被彻底撕开,暴露出内部那片连沈砚都感到心悸的荒芜与风暴。结果是什么?是被“修复”成真正的、毫无内在的空壳?还是因无法被系统理解而直接……报废?
沈砚闭上眼,深吸了一口那模拟的草木气息,试图驱散鼻腔里幻觉般的、来自无数人压抑情感的腥锈味。他想起了李维,那个在妻子临终边缘挣扎的男人,在评估室里那双试图隐藏惊惶却又渴望被真正“看见”的眼睛。李维的痛苦是具体的,炽热的,像即将喷发的火山。而云笙……她承受的,是无数个李维,以及更多连痛苦都已麻木的人的、冷却的灰烬。
一种超越职业操守的、近乎本能的东西阻止了他的手指落下。
他重新睁开眼,目光锐利起来。他开始操作。调出云笙过往所有的数据记录,从她第一次被标记为“高稳定性样本”开始,逐年逐月,逐日逐时地回溯。他的手指在光屏上快速滑动,勾勒出不同的分析模型,寻找着那些被系统忽略的、更深层的“pattern”(模式)。
数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分析室的恒温系统让他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屏幕上越来越清晰的数据脉络在跳动。
找到了。
不是一次性的异常。在云笙长达数年的“完美”记录中,存在着极其隐秘的、与整个城市范围内记录的“集体非理性情绪指数”微弱正相关的周期性波动。当城市整体的压抑、焦虑、绝望指数在某个阈值之上徘徊时,云笙那些被视为“噪声”的生理参数“误差”就会以几乎无法统计的幅度增加。它们太微小,太分散,完全淹没在个体差异和测量误差中,从未被任何自动化算法捕捉。
但人为的、有针对性的、近乎偏执的追溯,将它们从数据的海洋里打捞了出来。
云笙不是一个孤立的样本。她是一个……共振体。一个过于敏感的、无法关闭的接收器,无意识地、被动地接收并承载着这座理性牢笼里所有被禁止、被压抑的情感残响。她的“稳定”,不是因为没有情绪,而是因为她内部的情感洪流过于庞大和混乱,导致外在表现反而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风暴眼般的平静。
她的完美评分,建立在系统对她真实状态的完全误读之上。
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的漏洞。不是云笙的漏洞,而是这套试图将人类复杂情感彻底量化、管控的评分系统本身,那深不见底的盲区。
沈砚的心跳加快了。他意识到,他此刻掌握的信息,既是一份危险的证据,也可能是一把……钥匙。
他不能再按常规报告。那会将云笙推向不可知的深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影帝绑定路人甲拯救系统请大家收藏:(m.2yq.org)影帝绑定路人甲拯救系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