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光未亮,宿舍里还回荡着室友们均匀的鼾声和模糊的梦呓。王哲悄然起身,用冷水洗了把脸,刺骨的凉意瞬间驱散了最后一丝睡意。他轻轻带上宿舍门,走进了黎明前最浓重的黑暗里。银行卡静静地躺在贴身口袋里,那笔来自“维诺科技”暴跌的收益,并未让他产生挥霍的欲望,反而像一块沉重的砝码,增添了他步伐的稳健。这笔资金是种子,是武器,但更是一种责任,提醒他必须比任何人走得更快、更稳。
他没有去喧闹的操场,而是拐进了校园深处那片几乎被遗忘的小树林。这里古木参天,晨雾氤氲,只有早起的鸟儿偶尔啼鸣,打破寂静。他选择了一块平整的青石盘膝坐下,并非修炼什么玄奥功法,而是进行一种更基础的训练——尝试主动控制和拓展他的超感能力。
闭上双眼,他首先将意念集中于自身。听觉变得异常敏锐: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微弱声响、心脏有节奏的搏动、肺部空气进出的细微气流……接着,他尝试将这种感知向外蔓延,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五米,十米……他“看”到了露珠从草叶尖端滑落的轨迹,“听”到了泥土下昆虫窸窣爬行的动静,甚至能模糊地感受到身边一棵老槐树沉默而顽强的“生命力场”。这种感知比在网吧被动接收的杂乱思绪要清晰、有序得多。他意识到,在这个时代,信息并非稀缺品,但如何从海量甚至虚假的信息中,提炼出真实、有价值的“信号”,才是关键。而他的超感能力,若能精准控制,或许就是最强大的信息过滤器和分析仪。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树冠,在林间投下道道光柱时,王哲结束了训练。精神有些疲惫,但头脑却格外清明。他对自身能力的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返回宿舍的路上,校园开始苏醒,抱着书本的学生匆匆而行,广播站开始播放晨间新闻,充满了蓬勃的朝气。这一切与他前世在末世挣扎的记忆,以及刚刚经历的冰冷金融操作,形成了奇妙的时空交错感。
上午是《微观经济学》课程,授课的周教授是学校有名的学者,以治学严谨、观点犀利着称。大教室里坐满了学生,王哲习惯性地选择了后排靠窗的位置,既能观察全场,又不易被过分关注。
课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周教授讲解着市场均衡理论,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多数学生埋头笔记,或偶尔走神。王哲听着这些早已融会贯通的知识,思绪却飘向了更广阔的领域。这些经典理论在常态下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未来即将到来的、由信息爆炸和技术奇点引发的连锁剧变中,很多假设将被颠覆。他想到了“维诺科技”的崩盘,那不仅仅是财报造假,更深层的原因是技术路线的判断失误和行业生态的悄然变迁,这些是教科书无法涵盖的、血淋淋的前沿案例。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会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周教授总结道,然后习惯性地抛出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对这一点结合现实案例谈谈理解?或者提出不同看法?”
教室里一片寂静。这种理论性问题,对于大多还停留在背诵概念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
王哲本不欲出头,但就在这时,他前排一个戴着厚厚眼镜、平时以“学霸”自居的男生举起了手。得到允许后,男生站起身,侃侃而谈,引用了几个教材上的经典案例,但论述流于表面,甚至有些地方的理解显得刻板。
王哲微微皱眉,并非出于嫉妒,而是一种对知识被简化、被误读的本能不适。他注意到周教授虽然点头,但眼神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就在那位同学坐下,周教授准备继续时,一个平静的声音从后排响起:
“周教授,我有一点不同的想法。”
全班的目光瞬间聚焦到王哲身上。他站起身,姿态从容,没有丝毫紧张。
“请讲,王哲同学。”周教授推了推眼镜,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非常完美,但现实中,信息不对称才是常态,而且这种不对称正在被技术无限放大。”王哲的声音清晰而平稳,“比如,我们如何看待一些凭借未被市场充分理解的创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垄断性优势,甚至重塑整个行业格局的现象?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否可能被提前掌握了‘信息钥匙’的人所影响甚至引导?”
他顿了顿,没有直接提及自己做空的案例,而是选择了一个未来几年会发生的、更具颠覆性的例子作为引子:“假设有一种技术,能让个人数据的价值被重新定义和分配,挑战现有互联网巨头的根基。在它初期,传统市场理论可能无法准确估值,因为它在创造新的市场而非在原有市场内竞争。这时,资源配置的‘最优解’本身就在动态变化中。”
接着,他结合课程理论,层层递进,分析了信息成本、预期、博弈行为对市场均衡的动态影响。他的论述不仅逻辑严密,更带着一种超越课本的、对未来经济形态的洞察力。他引用的数据和推演的模型,让一些高年级学生都感到惊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超感应用请大家收藏:(m.2yq.org)超感应用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