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发现的通用智能交互内核,如同一块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璞玉,静静地躺在“哲牛”的技术库中,等待着能工巧匠的雕琢。而张涛与李壮,这两位分别代表着理论深度与工程广度的核心人物,在经历了“手感模型”的并肩作战与“混沌织网”的意外惊喜后,他们的协作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领神会的默契阶段。将这块璞玉打磨成器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雕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按图索骥,更像是一场在未知疆域里的协同探索。李壮团队负责将“混沌织网”框架打磨得更加坚固、高效,使其能稳定承载来自语音、文本、图形界面、历史操作记录等多达七种不同模态的数据流实时注入与融合。而张涛,则沉浸在他那“动态记忆熵减”模型的深化应用中。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旨在描述“有序如何在噪声中自发形成并维持”的模型,其核心数学工具——用于识别和追踪动态系统中“吸引子”的复杂算法——恰好可以用来模拟和理解人类那跳跃、模糊却充满关联性的思维过程。他将这套算法进行适应性改造后,嵌入到交互内核的决策中心,使其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关联数据,而是能主动地在用户过往的“操作记忆”与当前的“指令碎片”之间,构建出最有可能的、符合用户个人习惯与当前语境的“思维路径图”。
“这就像……”张涛在一次技术讨论中,试图向李壮解释他那抽象的概念,他双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用户说‘把上次那个红色的东西找出来’。传统AI会拼命分析‘红色’、‘东西’、‘上次’。但我们的内核,会立刻在用户的记忆池里,搜寻所有带‘红色’标签的操作对象,同时结合‘上次’的时间上下文,并参考用户历史上对‘东西’这个模糊词通常指代的是什么(比如可能是某个设计稿、某个数据文件),然后动态计算出一个概率最高的指向。它不是在检索,它是在……‘推理’和‘回忆’,像人一样。”
李壮虽然对那复杂的数学一脸敬畏,但他完全理解了其工程意义:“我懂了!就是说,咱们这内核,不光听得懂人话,还能猜透人心!不,是能‘想起’用户自己都可能忘了的上下文!”
理论的精妙与工程的稳健,如同DNA的双螺旋,紧密地缠绕、攀升。经过数周近乎封闭式的联合开发与迭代调试,一个全新的、融合了“动态记忆熵减”理论精髓与“混沌织网”框架优势的AI助手原型,终于在一个凌晨,完成了第一次完整的内部集成。
是时候为这个新生儿命名了。
实验室里,核心成员围在微微发热的主服务器旁,屏幕上,那个刚刚被唤醒的原型界面还是一片简洁的待机状态,只有一道柔和的光标在闪烁,仿佛在安静地等待着世界的第一次问候。
“叫‘织网者’怎么样?纪念咱们的底层框架。”李壮提议道。
“太技术化了,不够亲切。”苏小蕊摇头。
“那……‘熵减’?体现理论核心?”张涛弱弱地提议。
“听起来像物理教科书或者减肥药……”李壮立刻否决。
起名陷入了僵局。这时,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始终安静站在一旁,注视着这一切的王哲。他不仅是团队的定海神针,更在“手感模型”的突破和此次内核的构想中,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源于超感的直觉指引。
苏小蕊看着王哲,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敬意,她轻声开口:“这个原型,能理解语境,关联记忆,其运作方式,隐隐带有一种……超越纯逻辑的洞察力,就像王哲你一直以来带给我们的感觉。而且,它的诞生,也离不开你那次关于‘深渊注视’的警示,促使我们思考意识的更深层结构。”她顿了顿,环视众人,“我认为,叫它‘小哲’,最合适不过。既是纪念,也是期望。”
“小哲……”李壮低声重复了一遍,随即猛地一拍大腿,粗犷的脸上绽开笑容,“好!这个好!亲切,又有意义!咱们的AI,就得像老王一样,又靠谱又聪明!”
张涛也用力点头,表示完全赞同。
王哲看着伙伴们,心中涌过一股暖流,他的超感能清晰地捕捉到众人对这个名字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期许。他微微颔首:“名字不过是个符号。重要的是,我们赋予它怎样的灵魂。”
命名已定,带着一丝神圣的仪式感,李壮深吸一口气,在输入框中键入了第一条测试指令,语气带着点玩笑,却又无比认真:
“小哲,帮我把上个月关于‘手感模型’的所有会议纪要,还有相关的数据图表,整理成一个简要报告,突出一下核心突破点。”
指令发出,屏幕上的光标停顿了数秒。这几秒钟,仿佛被无限拉长,实验室里静得只能听到服务器风扇的嗡鸣。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然后,光标开始动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超感应用请大家收藏:(m.2yq.org)超感应用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