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箭影仙踪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的重阳节,长安城外的沙苑原野上,秋高气爽,草木染金。玄宗皇帝兴致勃发,亲率大队人马围猎。猎旗猎猎,马蹄踏碎荒草,惊起无数飞禽走兽。就在此时,云层深处,一只孤鹤翩然出现,雪白的羽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悠然盘旋,似在俯瞰人间喧嚣。
玄宗精神一振,弯弓搭箭,屏息凝神。只听“嗖”的一声,利箭破空而出,直贯云霄。那鹤儿似乎猝不及防,哀鸣一声,身形一滞,箭镞已深深没入它的翅根。它挣扎着向下坠落,眼看就要触地,却在离地丈许之处,猛地振翅,如一片飘忽的云,竟又挣扎着向西南方向飞去,转瞬便消失在众人惊愕的视野尽头。
时光流转,数月之后。在千里之外的益州城西,有一座依山傍水的道观。观内松桂参天,幽深寂静,非道行精深者不得居留。观中东廊第一院,尤为清幽。一年之中,总有那么三四次,一位自称青城山道士徐佐卿的人会悄然造访。他气质清雅古朴,神态超然物外,观中道士无不敬仰。院中正堂,观中老者特意为他虚位以待,徐佐卿每次来,或住三五日,或住十来天,便飘然返回青城山。
这一日,徐佐卿忽然从外面归来,神色间却带着一丝罕见的疲惫与黯然。他步入正堂,对院中众人缓缓开口:“我今日在山中行走,不幸被一支飞箭所伤,所幸已无大碍。”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如古井,“只是此箭非凡间之物,我将其留于壁上。待到后年,箭的主人自会到此寻它,届时务必亲手交还,千万不可遗失。”
众人惊疑不定,只见徐佐卿走到墙边,提笔在壁上题写数行字迹,笔走龙蛇,似有深意。写罢,他微微一笑,转身离去,从此再未踏足此地。
两年时光匆匆而过。这日,道观忽然迎来圣驾,玄宗皇帝銮驾赫然驻于观前。原来他巡幸至此,想起旧事,便入观游览。行至东廊第一院,那壁上题字赫然映入眼帘。玄宗凝神细看,字迹竟似曾相识,心中猛地一震。他急命随从取来自己昔日所用之箭,与壁上所挂之箭细细比对——箭羽、箭杆、乃至那独特的徽记,竟分毫不差!
玄宗呆立当场,手中冰冷的箭杆仿佛突然有了温度。他猛然忆起沙苑上空那只带箭西南而去的孤鹤,那绝望挣扎中仍奋力腾空的身影……原来那并非寻常禽鸟,竟是眼前这位仙风道骨的徐佐卿!一念之差,他竟以帝王之威,射伤了超然物外的方外之士。玄宗面色凝重,久久凝视着壁上题字,又缓缓摩挲着那支箭,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愧疚。他默默将箭取下,紧紧握在掌心,仿佛握住了一段失落的因果,一个无声的警示。
玄宗离关后,那支箭被他珍重收藏,再未示人。而徐佐卿题字的墙壁,却成了道观中一处无声的圣地。道士们每每经过,皆屏息凝神,仿佛那墨迹深处,仍回荡着仙人被凡矢所伤时的叹息与宽宥。
那支箭最终回到了射出它的人手中,却已不再是狩猎的战利品,而成为一面映照人心的明镜。原来这世间所有看似偶然的相遇与伤害,都藏着宿命般精密的回环。我们每一次无意的放逐,终将在时光的河流里,以另一种方式漂流回自己的岸边——那时,掌心接住的,究竟是命运的嘲弄,还是灵魂的警醒?
2、雪夜客
天宝年间的扶风县令,衙署修得比王府还气派。此公出身煊赫,眼里只搁得下朱紫贵人,寒门士子连他阶前青砖都踏不暖。时日一久,满城尽是压低的怨声。倒是他手下两位属官不同:主簿李君,门庭常开待客;县尉裴某,更好黄老之道,俸禄多散给贫户,暗中替县令拾掇着民心裂痕。
这日县令宴请贵宾,琉璃盏映着满堂锦绣。裴尉托病不来,满座正待举箸,门吏忽慌慌张张进来:“老爷,门外有个怪客,自称拓跋大郎,非要此刻见您!”
县令金杯一顿,眉峰拧起:“没眼色的东西,叫他候着!”
话音未落,堂前已炸响一声怒喝:“竖子安敢拒客!” 声如闷雷滚过屋梁。众人惊望,见一巨汉昂然立于门口,额头宽阔如崖,身长七尺有余,旧布袍裹着山岳般的身躯,手拄一根虬结木杖,风尘仆仆。门吏被他气势所慑,瑟缩在后。
县令脸上红白交加,牙缝里挤出一句:“……请入席。” 那大汉拓跋也不谦让,径直走到上首空位,撩袍坐下,震得席案微颤。满堂珠光宝气,霎时蒙了层灰。
宴席成了冰窖。贵客们箸尖拨弄着珍馐,眼角却瞟着那怪客——他撕扯羊腿如搏虎狼,酒浆淋漓沾满虬髯,对县令的寒暄充耳不闻。县令举杯的手悬在半空,指尖微微发抖,强堆的笑纹冻在脸上。
终至席散,拓跋大郎将油腻大手在袍襟一抹,长身而起,竟不对主位揖别,转身便走。县令忍怒草草一揖,脸色已铁青。那大汉行至门边,忽又停步,铜铃般的眼扫过满堂华服,嗤笑一声:“好一场富贵腌臜戏!” 声震屋瓦,余音未绝,人已大步流星消失在暮色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m.2yq.org)太平广记白话故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