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约公元170年-约公元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长乐人,建安三神医之一。少年学医。年轻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董奉逝世。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夏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人物生平
董奉,东汉建安时期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少年学医,年轻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需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则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人物事迹
董奉也曾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
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四日后又能说话,不久便病愈。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露其密谋,欲加害董奉。董奉则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之后便逃走了。显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士燮逝世于东吴黄武五年、曹魏黄初七年、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说的是董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故事。
也有人说,董奉年轻时就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并为民除害。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
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后世纪念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明末,董奉山下长乐王姓一支迁居至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他们带来了纪念董奉的救生堂,取“治病救生,济世利民”之意。救生堂经几度迁徙,最后迁至白马南路,但正如堂前悬挂的金字楹联所示,“杏林春暖佳话千秋颂,丹灶烟浮神医万代崇”,董奉所留下的意蕴和精神内涵,依然穿过历史尘烟而熠熠生辉。
《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今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
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有的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今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塘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占地20亩,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董奉草堂中的景观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
史书记载
《大越史记全书》
丙午四十年(汉后主禅建兴四年,吴孙权黄武五年),王(指士燮)薨。初,王尝病。死三日,仙人董奉与药一丸,以水含服,捧其头摇捎之。少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风起荆南请大家收藏:(m.2yq.org)风起荆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