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凌晨四点,天还蒙着层墨色,李明远已经在临时住处的小厨房忙开了。
铁锅架在燃气灶上,鸡骨、火腿、老母鸡在锅里“咕嘟”冒泡,他站在灶台前,手里拿着长勺,时不时搅两下,防止粘底。高汤的鲜香味慢慢飘满小屋,混着窗外的冷空气,格外提神。
“明远,你这汤熬得怎么样了?”
陈静雅揉着眼睛从房间里出来,身上裹着厚厚的外套,手里拿着用塑料袋装好的资料——是昨晚熬夜整理的《东京梦华录》里关于汴京烤鸭的记载,还有几张老照片。
“快好了,再炖半个钟头,把鲜味都炖出来。”
李明远擦了擦额头的汗,灶火的温度烤得他脸上发烫,“王师傅昨天提到枣木烤炉,我查了资料,他祖父以前用的烤炉,要提前用枣木烧两个钟头,把炉壁烧透,这样烤出来的鸭子才香。”
陈静雅凑到灶台边,闻了闻高汤的香味,忍不住点头:“真香!比我妈炖的鸡汤还香。王师傅要是能尝一口,肯定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李明远笑了笑,手里的勺子没停。
他想起昨天老太太说的“王师傅嘴硬心软”,想起老人提到儿子时的落寞,心里打定主意——今天一定要让王师傅开门,就算不能马上请他出山,也要让他知道,他们是真心想把汴京烤鸭传下去。
六点半,天刚蒙蒙亮,高汤终于炖好了。
李明远把汤装进保温桶,盖子拧紧,生怕热气跑了。陈静雅把资料揣进包里,两人裹紧外套,踩着清晨的露水,往老巷子走去。
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哒哒”响着。走到“王记”院门外,李明远深吸一口气,抬手敲了敲门:“王师傅,我们来了,给您带了点刚炖的高汤。”
院里没动静。陈静雅把耳朵贴在门上,能听见里面传来轻微的咳嗽声。
“王师傅,这汤是用老母鸡、火腿炖的,炖了三个钟头,您尝尝?”
李明远又喊了一声,声音放得很柔,“我们不是来烦您的,就是想让您尝尝这汤,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懂豫菜,真的能吃苦。”
过了一会儿,院里传来缓慢的脚步声。
门“吱呀”一声开了,王建业站在门后,头发比昨天整齐了些,身上换了件干净的蓝布褂子,手里还拿着个搪瓷碗。
他的目光落在李明远手里的保温桶上,又扫过两人冻得发红的脸颊和鼻尖,眼神软了些,却还是没说话。
李明远赶紧打开保温桶,热气“腾”地冒出来,鲜香味一下子飘进院里。他舀了一碗汤,递到王师傅手里:“您尝尝,要是觉得淡,我下次再加点盐。”
王建业接过碗,指尖碰到温热的碗壁,愣了愣。
他低头看着碗里的汤,汤色清亮,飘着少许葱花,香气顺着鼻孔钻进去,勾得他胃里一阵发空。
他想起以前在“又一村”饭庄,每天早上都要炖这样的高汤,用来吊烤鸭的鲜味,后来饭庄拆了,就再也没炖过了。
他端着碗,没喝,只是看着李明远和陈静雅,沉默了半天,才缓缓开口:“你们……真要做豫菜?”
李明远心里一紧,赶紧点头,语气坚定:“真的!我们想复原老菜谱,把汴京烤鸭、牡丹燕菜这些老菜找回来,让更多人吃豫菜,让更多人知道豫菜的好。我们不会改方子,不会偷工减料,您要是肯教我们,我们一定好好学,好好传!”
陈静雅也赶紧掏出包里的资料,递到王师傅面前:“王师傅,这是我查的《东京梦华录》,里面记载了汴京烤鸭的做法,跟您家的手艺差不多。我们还想请您帮忙,把您知道的老方子都记下来,以后培养年轻厨师,把您的手艺传下去。”
王建业接过资料,翻了两页。
老照片上的“又一村”饭庄,还有上面关于烤鸭的记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里的回忆。他的手指在照片上摩挲着,眼神渐渐柔和下来,眼角也泛起了红。
“以前……我祖父就跟我说,这手艺要传下去,不能断。”
王建业的声音沙哑,带着点哽咽,“可后来饭庄拆了,儿子不肯学,我以为这手艺,到我这儿就完了。”
他抬起头,看着李明远和陈静雅,眼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有期待,有担忧,还有点不敢相信。
“你们……能保证不丢了这手艺的本味?”王建业又问了一句,声音里带着点颤抖。
“能!”李明远和陈静雅异口同声地说,眼神坚定。
李明远指着保温桶里的汤:“王师傅,这汤我炖了三个钟头,没放一点味精,只用葱姜提鲜,就像您做烤鸭,不用别的,只用枣木和蜂蜜。我们懂豫菜的规矩,也守豫菜的规矩。”
王建业看着他们,又看了看手里的汤碗,沉默了很久,终于叹了口气,把碗递还给李明远,转身往里走:“进来吧,外面冷。”
李明远和陈静雅对视一眼,眼里都闪着惊喜。他们赶紧跟进去,保温桶也忘了拿,还是王建业回头提醒:“把汤带上,别浪费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yq.org)豫菜春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