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参谋部”的牌子挂在了岩洞指挥部最显眼的位置,后勤保障部的账簿记录着每一份物资的流向,通讯科的电台和镜光信号塔如同延伸出去的神经末梢。一套全新的管理体系已然搭建完毕,但蓝图终究是蓝图,能否经得起战火的淬炼,仍需实战来检验。杨帆和林枫决定,选择一个中等规模的目标,打一场彻头彻尾体现新体系效能的仗,以此完成联军从形式到实质的 关键蜕变。
目标选定在位于交通线上的日军“松树沟”物资中转站。这里驻有日军一个加强小队和部分伪军,储存着相当数量的弹药、汽油和军粮,防御工事完备,但并非坚不可摧。更重要的是,其位置和守备力量正适合用来检验参谋部的计划能力、各部的协同水平以及后勤通讯的保障效果。
在 联合参谋部 的第一次实战策划会议上,气氛与以往截然不同。不再是头领们拍桌子争吵,而是各科室负责人依据侦察科(耿青山带队潜入摸清了详细布防)提供的情报,进行沙盘推演和数据测算。作战科长提出了一个“正面佯攻,两翼迂回,重点爆破”的详细方案,明确了各部队的任务、精确到分钟的攻击时间、交替掩护的撤退路线以及应对意外的备用方案和联络信号。杜立三、韩三炮等委员虽然听得有些吃力,但看着沙盘上清晰的箭头和时间节点,第一次对一场即将开始的战斗有了如此清晰的“预见”。
核心冲突 在于,这套精密如机器般的计划,能否被那些习惯了即兴发挥的官兵们完美执行。这是 新体系下的首次实战考验,是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战斗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打响。一切都 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铁柱指挥的正面伴攻部队准时在预定地点开火,枪声和呐喊声瞬间吸引了守军绝大部分火力。几乎就在同时,杜立三部从左翼山脊如同鬼魅般出现,利用参谋部作战科测算出的最佳路线和火力死角,迅速接近并清理了外围障碍;韩三炮部则从右翼河道迂回,以惊人的准时度切断了中转站与后方据点联系的电话线,并构筑了简易阻击阵地。
各部配合默契,进攻如行云流水。当正面压力达到顶峰,日军火力被牢牢吸住时,杜立三亲自带领的爆破组,在侦察科事先标记的薄弱点安置了炸药。
“轰隆!”
巨响声中,木质栅栏和部分围墙被撕开缺口。总攻的号角吹响!三路部队如同三把配合默契的尖刀,从不同方向刺入敌阵,分割、包围、歼灭……日军守备小队虽然顽强,但在这种立体、协调的打击下,指挥系统很快瘫痪,抵抗迅速瓦解。
新建立的通讯体系 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讯科利用镜光信号和临时架设的电话线,保证了前线与指挥部、以及各部队之间的指令畅通。当日军一个小分队试图从侧翼反击铁柱部时,这一情况被观察哨发现,通过镜光信号迅速传回指挥部,参谋部立刻指令韩三炮部派出预备队进行侧击,及时化解了危机。
战斗在预定时间内结束,中转站被攻克,守敌大部被歼。
战后,流程同样顺畅。缴获的所有物资,由 后勤保障部 人员统一清点、登记、入库。王老蔫拿着账簿,带着手下,一丝不苟地执行着程序。随后,根据各部队作战损耗和实际需求,物资被迅速、公平地分配下去。整个过程 再无争议,所有人都默认并遵守着这套新的规则。
细节刻画 着墨于人心深处的变化。
铁柱 擦着脸上的硝烟,看着后勤部有条不紊地清点着成箱的弹药,忍不住对身边的杨帆感慨:“司令,这回真不一样了!以前打仗,心里总没底,不知道旁边兄弟啥时候冲,啥时候撤。这回,啥时候该干啥,清清楚楚!连弹药补给都有人算得明明白白送到手上,这仗打得太他娘痛快了!”他首次真切 体验到后方参谋部精准情报和资源调度带来的便利。
杜立三 看着自己手下那些以往冲锋时一窝蜂、撤退时比谁都快崽子们,此刻正按照命令,交替掩护,有序地撤离战场,搬运伤员和战利品。他用力拍了拍身边韩三炮的肩膀,语气复杂地 感叹:“老韩,看见没?这他娘的才叫打仗!以前咱们那叫打烂仗!瞎打!”
在战后的总结会上,林枫 既肯定了新体系带来的巨大优势,也 指出了仍存在的不足 ,比如个别单位时间配合仍有秒级误差,部分新补充的士兵对信号反应不够迅速等。他随即 提出了下一步训练重点:强化分队协同与信号识别训练。
启下 ,“松树沟”之战的意义远不止于攻克一个据点。它如同一座熔炉,用实战的烈火烧尽了联军身上最后一丝“乌合之众”的杂质。此战 标志着联军完成了从“乌合之众”到“初级正规军”的关键蜕变。他们不再是一群依靠个人勇武和江湖义气凑在一起的莽汉,而是一支 具备了执行更复杂战术任务能力 的准军事力量。这次成功的淬火,使得他们的锋芒初露,也为接下来迎接日军必然到来的、更凶猛残酷的“扫荡”,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喜欢烽火涅盘抗日血泪请大家收藏:(m.2yq.org)烽火涅盘抗日血泪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