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又上书说:“从前汉文帝从代国出发前往长安继位,担心朝廷发生变故,宋昌说:‘朝廷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亲属,外面有齐、楚、淮南、琅邪等王国,这都是像磐石一样坚固的宗族,希望大王不要疑虑。’我希望陛下远能借鉴周文王依靠虢仲、虢叔的援助,中能想到周成王有召公、毕公的辅佐,近能保存像宋昌所说的磐石般坚固的宗族势力。
我听说有个词叫‘羊质虎皮’,说的是羊披上虎皮,见到草就欢喜,见到豺狼就发抖,忘记了自己披着虎皮。如今如果任用的将领不称职,就和这情况相似。所以俗话说:‘怕的是做事的人不明白,明白的人却不能做事。’从前管叔、蔡叔被流放诛杀,周公、召公担任辅政大臣;叔鱼触犯刑律,叔向却辅佐国家。如果像三监之乱那样的事端发生,我自当承担责任;而像《周南》《召南》中所说的辅佐之臣,想找到也一定不远。在宗室贵族、藩王之中,必定有能担当此任的人。
能让天下人侧耳注目的,是掌握权力的人。所以谋略能改变君主的想法,权威能震慑下面的人。豪门大族执掌政权,不在于是否是皇亲国戚,权力所在之处,即使关系疏远也必定受重视;权势失去之后,即使是亲族也必定被轻视。比如夺取齐国政权的是田氏,不是吕氏宗族;瓜分晋国的是赵氏、魏氏,不是姬姓贵族。希望陛下明察。
如果说吉祥时专擅权位,灾祸时逃避责任,那是异姓大臣。想要国家安定、家族显贵,活着共享荣耀、死后同担祸患的,是皇族大臣。如今反而疏远皇族、亲近异姓,我私下感到困惑。
如今我与陛下一同踏冰踩炭、登山渡涧,寒冷温热、干燥潮湿,无论高低贵贱都共同经历,怎么能与陛下疏远呢!我心中不胜愤懑,跪拜呈上这份奏疏陈述衷情。如果有不合情理之处,恳请暂且收藏在书府,不要毁掉丢弃,我死后,或许事情还能让人思考一番。如果有一丝一毫能让陛下留意,恳请把它拿出来公示于朝堂,让通晓古事的人,指出我奏疏中不合道义的地方,这样我的愿望就满足了。”魏明帝只是用褒奖的文字回复了他而已。
八月,魏明帝下诏说:“先帝颁布诏令,不希望让诸王留在京都,是因为考虑到幼主在位、母后摄政时,要防微杜渐,这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我已经十二年没见到诸王了,悠长的思念之情,怎能不产生呢!命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自带一个嫡子在明年正月来朝见,以后如果有幼主、母后在宫中摄政的情况,仍按先帝的诏令办理。”
这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进攻祁山时,李平留守后方,主管督运粮草事务。恰逢天降大雨,李平担心粮草运输跟不上,就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达自己的意思,叫诸葛亮撤军;诸葛亮接令后就退兵了。李平听说军队撤退,却假装惊讶,说“军粮充足,为什么突然撤军!”又想杀督运官岑述来推卸自己办事不力的责任。还上奏汉后主,说“军队假装撤退,是想引诱敌人来交战”。诸葛亮拿出李平前后亲笔写的书信奏疏,证明他前后矛盾、言行不一。李平理屈词穷,只好低头认罪。于是诸葛亮上奏陈述李平前后的过失罪恶,免去了他的官职,削去了他的爵位和封地,并把他流放到梓潼郡。又任命李平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将、参军事,同时发文告诫他说:“我与你们父子同心协力辅佐汉室,之前上表推荐你父亲担任中都护掌管汉中事务,把你安排在东关,原以为你们会真心感动,始终保持忠诚,没想到中途出现变故!如果你父亲能反省过错、一心为国,你与蒋琬(字公琰)推心置腹做事,你们父子与朝廷的隔阂就可以消除,逝去的信任也可以恢复。仔细思考这个告诫,你就能明白我的用心了!”诸葛亮又给蒋琬、董允写信说:“陈震(字孝起)从前对我说李平(字正方)肚子里有鳞甲(比喻心怀巧诈),乡里人都认为他不可亲近。我以为有鳞甲的人只要不去触犯他就行了,没想到他又做出像苏秦、张仪那样翻云覆雨的事,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可让陈震知道这件事。”
冬季,十月,吴主孙权派中郎将孙布假装投降,以引诱扬州刺史王凌,孙权在阜陵设下伏兵等候他。
孙布派人告诉王凌说:“路途遥远,我无法自己前往,恳请派兵来迎接我。”王凌把孙布的信向上呈报,请求派兵马去迎接。征东将军满宠认为这一定是诈降,就没有给王凌兵马,还替王凌给孙布写了回信说:“你能分辨邪正,想避祸趋顺、离开暴政回归正道,我非常赞赏。现在想派兵迎接你,但考虑到兵力少了不足以保护你,兵力多了事情又一定会被远方的人知道。你暂且先秘密谋划来实现你的心愿,到时候再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
恰逢满宠接到诏书入朝,他走之前告诫留守府中的长史:“如果王凌想去迎接孙布,千万不要给他人马。”后来王凌索要兵马没得到,就单独派遣一名督将领步兵骑兵七百人去迎接孙布。孙布在夜里突然袭击,督将突围逃走,士兵死伤过半。王凌是王允哥哥的儿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yq.org)资治通鉴新译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